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浙江丽水大济村:文曲下凡书香溢

2013-11-20 14:47:00 来源: 丽水日报
字号  

  文人聚集、锦袍翩祥,花柳诗巷、墨香飘逸,那钟毓灵秀之地,如若文曲下了凡尘,只这一世,便出了26进士,300余贤达。蓦回首,繁华灿若星辰,未若凡尘;现而今,当年古道犹存,人还依旧。点一盏火烛,照亮前途,历史之路缓缓而来,大济之谜徐徐而开。

  漫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大济村,可看到文化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千年古村饱经风霜

  若不是村里人介绍,你很难猜到紧靠着庆元县城的大济村,竟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屡次提到的“进士村”。

  大济这块风水宝地之文化宝藏源远流长,皆因山川秀气之所钟。而人之向往,则乃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者也。

  大济之古村落,原由大济、小济及黄坳,即原名“椤垟原”、“椤垟”等地片所组成。古时候,原先有着罗、华、张、潘、毛等姓人家在此居住,休养生息。相传,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有居住在松源的吴崇煦带领家人来到这时称“椤垟”的小济一带开荒,由于此处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地肥沃,吴崇煦辛勤劳作,开垦了许多良田。

  吴崇煦定居于大济之后,他及他的后裔与村中原先居住的村民一起,修筑道路,改造良田,建设住宅,整治村容,让整个村落的文化及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

  到了北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1004年),吴崇煦迁居于在小济南面1公里处的时称“椤垟原”的大济,扩建了村庄。

  繁华一直延续到了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当年十一月,福建政和的“黄华之乱”波及庆元,战乱冲击了大济古村。来犯者烧了民宅,毁了祠庙,盗了祖墓,将整座村落几乎夷为平地,形成了一片废墟。

  此后,大济村历经风霜,再难复往日辉煌。

  直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济村迎来了全面发展的良机。从最初的土地改革到今日的新农村建设,耕读传世的大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依然优美,文化得以传承,经济飞速发展。

  诗书耕读贤达天下

  曾几何时,进士村大济名扬天下。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由于大济先祖们积极重教,以大力来兴办学堂,从宋朝至清朝,陆续出现了进士及非进士出身而涉足仕途者三百余人。因此,大济享有“进士村”之美誉。

  大济吴氏宗族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是门阀显赫的家族。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起,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这230年间,大济吴氏人曾经陆续考中了26名进士,其他以非进士出身而涉足仕途者,逾300余人。

  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戌998年),吴崇煦不惜重金创建了一座“豹隐洞”书堂,聘请名师教授四子。之后长子吴毂在宋仁宗天圣二年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也在宋仁宗景佑元年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昆仲双双题名雁塔,赫然名震乡里,得“一门双进士”之美誉。

  此后,大济英才不断涌现。文人墨客、贤达雅士、忠良将臣让大济名闻天下。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大济英才吴枢应诏使金,在强敌面前正色厉辞,严斥金人侵我疆土,荼我生灵,背信弃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金人置鼎镬,欲烹之,吴枢益不屈,遭金人羁押,一年后才放回。

  吴枢使金、吴殷善邻、吴庸重教、吴兢爱民、吴俸清政……这样的佳话在大济的历史上并非单章独段。

  大济村浓馥的书香气息,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学者流连驻足。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末,时任处州知府的“几社”社员、诗人周茂源单骑到庆元时,曾得友人介绍而小憩大济“日涉园”。游罢名园,浓情未了,犹夜阑披衣秉烛,呼笔一挥以作《日涉园记》佳作一篇。清康熙六年(1667年),之后成了大名儒的年轻的当湖人陆陇其(字“稼书”,谥号“清献”)在到庆元拜访恩师时,也曾慕名到过大济,在“日涉园”书院留下踪迹,在“中宅吴氏宗祠”留下墨迹。

  文人学者在大济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大济吴氏惟“德”是求、耕读传家的传统,构成了大济独具特色的“进士文化”。而以吴枢、吴庸等先贤为代表的大济吴氏,虽然穷达不一,地位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气节操守。时至今日,仍有众多先贤事迹留存于世。

  亭台楼阁满园春色

  大济山清水秀,至今保存着未经人工斧琢的自然生态。在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个方圆一公里的村落,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古民居、卢福神庙、双门桥、古地道等名胜古迹十余处。

  沧海桑田,纵然繁华不见,但如今散落在大济的青砖古道、屋宇楼阁,都会勾起你遥想当年的思绪。

  站在那“临清桥”头的“双桂坊”,想着那些读书郎们,如何在这座桥上,意气风发地衣锦还乡。想来数百年前,每遇科举放榜,大济总是人声鼎沸、鼓乐齐天。而大济“迎旨门街”、 “大理相巷”等街巷名,更是传递着曾经的不同凡响……

  这些达官显贵们,回乡之后便将当年那伏案读书的老宅建得不落凡尘,殊不知,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饱了眼福。

  大济村现在仍然保存着许多明清时代的民居。一些居民巧妙利用村落以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层坐南朝北,二层却利用回廊转朝南,整座建筑是前院套后院,大院套小院,统分结合,相得益彰。这些明清建筑布局合理、墙高院深、工艺精湛、威严壮观,充分考虑防火、防风等安全因素,并兼顾观光、通行、实用,无论从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角度,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大济村人诗书传家,所以这里遗留下来的古民居里,也藏着不少的故事。至今村里仍完好地保存有明代民居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挹清楼等7幢,清代民居有达德堂等10多座。每个大门保存有砖或石刻匾额,文字有: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等。随处可见的匾牌、石刻,都写着大济人对“书”、对“礼”、对“德”的推崇。

  卢福神庙、吴氏宗祠这些承载着祖先和家族荣耀的地方,则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回忆,这些回忆凝结在大济人的共同记忆里,鞭策着子孙,奋发图强、坚贞不屈。

  历史已成过往,未来却在前方。

  如今的大济村沉浸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焕发着时代的新风采,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济的特色旅游和精品农业已初具规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再次成为浙南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姚驰)

[作者:王盼盼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