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面对众多患者,医护人员压力不小 羊城晚报记者 陈文笔 摄
11月13日,深圳市的一位女医生给羊城晚报写来一封信,信中称医生成了医院赚钱的机器,医生有苦衷,病人有怨言,她还称自己的热情在一天天衰减,真想早点退休不干了。
对于近来频出的伤医事件,深圳拟立法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医生道德水准。深圳市的人大代表和医界人士也行动了起来,为医患关系号脉问诊。
问诊
11月11日,深圳市人大组织召开了“创建和谐医疗环境、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座谈会。会上提出,深圳市或将于明年年底推出全国首部关于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医生道德水准的法律。
为何深圳欲推这样一部法律?是深圳医闹太严重吗?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有关人士称,深圳医患关系在全国来说尚属不错,但立法是大势所趋,深圳对推行医患纠纷立法其实早已有想法,在2010年市人大在护士节调研时就已提出了类似思路。其次,深圳有特区立法权,一直是改革的窗口,也可称是先行先试。
该人士透露,目前立法可行性调研报告已成形,很快可进入立法草案起草阶段。
号脉
医护忙疯了
过度商业化角色厘不清
一位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讲了一个发生在她科室的故事:她所在科室的一名护士因女儿生病需要请假,但是因为诊疗量大,人员的确安排不过来,所以那名护士带女儿去看一上午病的时间,需通过连续上晚班和夜班来补上。
她说,医院的编制严重不足,而又因待遇等问题招不到足够的人,导致工作量巨大,“我们周六日加班是常事”。
据相关数据统计,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妇幼保健院等大医院每天都要接待8000至10000人次就诊。深圳市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天星说,这些医院的每个医师平均每天要看上百个病人,医生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而基层医院和社康门诊的病人寥寥无几。
过度商业化
深圳市人大代表纪志勇表示,目前政府对医务人员收入的投入只占了10%,“医生90%的工资需要自己去挣,这就形成了‘以药养医’的风气”。他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医务人员的工资投入。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也表示:“医疗要回归公益性,诊疗与创收应该脱离关系。”
在一位深圳女医生给本报写来的信中,她也说道:“医院本是救死扶伤,施以仁(人)道主义的地方,但现在却被认为是发财之地。高价的医疗收入和医生的实际收入不吻合,医生只是医院的赚钱机器,医生有苦衷,病人有怨言,医生冤枉,病人也吃亏。政府部门要实现病者有所医不应只是口头的空话。”
人大代表郑学定称,某知名专家向他抱怨领导不尊重医生,医院内部拉帮结派,医院行政化、企业化、过度商业化。政府对医院硬件投入是很大,如采购设备等,但对医院的运营就没什么投入。医生开了很多项检查单,一是怕担责任,二就是为了追求效益,不开检查单怎么产生效益呢?这就是医院最迫切面临的问题——仁心仁术商业化了。
羊城晚报记者获悉,今年8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记者从《方案》中了解到,方案虽明确了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要加大投入责任,但并未明确未来财政补助占医院总费用的多少。
角色厘不清
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提出,她在私下了解到,医生除了每天要诊疗大量的患者,还不时要面对“上级”的检查,忙着去补材料、搞清洁,许多医生对此怨声载道。
“要把医疗系统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分开。医院一定要去行政化,如果变成官僚机构,就会官本位地考虑。”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说。
医疗有限性
“医患矛盾长期存在,是因为患者对医疗抱有太大的期望,对医疗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提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对市民进行医疗有限性宣传和教育。
深圳市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天星也表示,患者往往把医疗消费当成了一般消费,“认为我花了钱,医生就应该给我看好病”。
据悉,针对浙江温岭“杀医事件”,10月28日全国医生联名发布了吁求书《请保障我们的行医安全和尊严!》。记者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条:“虽然现代医学进步很大,但今天的医学仍然只能做到‘有时治愈’,医护人员既不是神仙,也不是机器,尽管我们珍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但力所未逮和失误在所难免,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医学和医者的局限性。” (羊城晚报记者 李天军 实习生 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