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论:年轻人掌握着电视台的经济命脉

2013-11-06 09:1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号  

  电视领域一直有个说法“谁赢得了中老年妇女,谁就赢得了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数据也表明“新媒体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电视的年轻观众正在流失”。在台湾,这种隐忧已经成为电视人的切肤之痛,吴宗宪、张菲、张小燕、胡瓜等综艺老将由于无法满足年轻人口味,一个月内近10档节目停播。但是,这个局面在今年开始改变。

  浙江卫视推出的育儿剧《小爸爸》和亲子节目《人生第一次》中,25-34年龄段成为收看主力,他们占全部收看人群的52%;而原来35-54年龄段的主力收视人群,从55%下降到了28%。最受追捧的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在这一人群中的收视率高达2.13%。

  年轻人不仅贡献了越来越多的收视率,他们的审美也开始影响电视的走向。年初凭借超高收视“逆袭”台湾的《我是歌手》就是一个例子。半决赛时,林志炫和彭佳慧的表现可圈可点,可最后胜出的却是“复活归来”的杨宗纬。这一结果不仅和杨宗纬的超常发挥有关,也与节目组的赛制调整密切相连。“召回”拥有大量90后拥趸的杨宗纬很容易让人联想,节目组是想为这个轻易就能触动70后观众集体回忆的节目,再招揽一些更年轻的拥趸。而贯穿前三个季度的13路歌曲选秀,则无一不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尽管背上“全盘拿来、惰于创新”的恶名,但蜂拥而上的外表下,讨好年轻人的急迫感显而易见。以其中最为突出的《快乐男声》和《中国好声音》为例,无论如何解读它们的成功,有一点始终不能忘记,它们的成功都来自于主办方深谙当下年轻人正显露出来的价值追求,用年轻人最为看重的才华和偶像气质提高了整个节目的门槛。节目中,所有选手的成长背景都聚焦在那些经过摸爬滚打、怀揣对音乐梦想坚持不懈的各类个性独特的年轻人身上。

  不仅如此,年轻人还掌握着电视台的经济命脉。因为这部分收视人群成为广告商们最看重的客户。其中原因如广告商所言,“你的产品都是针对35岁以下的人。35岁以上的人,收视习惯、消费习惯相对固定,要改变他们是很难的。”这种观点通过去年《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得到佐证,在这部纪录片播出期间,淘宝网公布数据显示,片中提及的香格里拉松茸、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徽州毛豆腐、大理乳扇……搜索量达到400多万次,共成交582万多件。不但美食特产,就连烹饪套装的成交量都大幅增加,各种锅、壶增长21.78%,用于传统烹饪的砂锅、蒸锅等更高达33.4%和70.86%。

  转向带来了最现实的利益: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用“平民盛宴”创下相关收益7.66亿元;江苏卫视的王牌节目《非诚勿扰》在2012年广告招商中疯狂吸金18亿元,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而第三季《中国好声音》还未张嘴,就已经坐收13亿……

  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存亡之本,只消转一道弯,就会交托到年轻人的掌心。是讨好年轻人,通过植入年轻人的思维完成自己的“逆生长”,还是守着现有的观众,陪他们慢慢变老然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中国电视人正在做出选择。文/本报记者 祖薇

[作者:宋宇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