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年吸金不靠存款靠理财

2013-11-06 01:17:06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这几天,市民马先生接连收到不同银行发来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推销短信。经过仔细对比,他发现这些产品期限大多属于中短期,而且年化收益率很多都超过5%。

    业内人士表示,进入年末的第四季度资金面会趋紧,市民如果有闲钱,那么有高收益率且可跨年增值的短期理财产品值得关注。 郑州晚报记者 倪子

    理财趋势

    银行跨年理财产品扎堆问世

    “招行高收益理财在售,100万元起售11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6%;5万元起售90天年化收益5.4%;5万元起售结构化保本理财(黄金期末看跌型)90天潜在收益8.2%,额度有限,亲们赶紧约起来!另外,7天理财预期年化收益4.44%。”看着刚收到的短信,马先生不禁心里嘀咕道:银行最近推出很多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得很高。对他而言,最近手里的钱流动性比较高,但还不想让钱“闲着”,因此,这种高收益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正好适合购买。

    事实上,为了降低年末“冲时点”揽储的成本,各银行已经开始提前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记者走访市区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近期上线的中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普遍超过5%,期限大多在70天到90天,恰好为跨年产品。例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近日推出一款118天期、认购起点为30万元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另外一款认购起点100万元~600万元的,期限为99天的私人银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收益率则高达5.7%~5.8%。

    对此,业内人士透露,银行发行的3个月期限产品已经达到让资金“跨年”的目的,而30天左右期限的产品则通过滚动续发的形式吸引资金,以达到将资金留到年底的目的。

    收益推高

    1月期理财产品再次冲高至6%

    距离2013年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银行间年末揽储大战已经打响。前段时间,多家股份制银行高调宣布上调中长期存款利率。虽然国有银行暂时按兵不动,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节节走高,成为主要吸金揽储的利器。多家银行的1个月期理财产品再次冲高至6%,逼近6月末。

    “90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5.4%,高收益等你来抢。”最近,李先生也收到多家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推广信息。他说,9月底买了一批理财产品,都是5.1%左右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可现在有一些产品竟然都到了5.3%至5.5%,想赶紧再买点。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每个月的月末都是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好时机。11月末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可能将会超越10月末发行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银行11月底发短期高收益产品的动力最足,投资者也因此“有机可乘”,可以在月末“抢”到收益率与流动性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现在开抢还是11月末再动手,其中还有一个“等待成本”需要考量。因此,不要想着在年底的资金大战中获取更高收益,即便有时间也很短,考虑到等待成本其实不怎么划算,现在就购买90天左右5%以上产品来锁定收益也是不错选择。

    理财种类

    不同类型银行产品风格不同

    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丰富,记者采访了市内多家银行分行的零售部负责人,据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根据分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首先,根据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大类,其中保证收益型还可细分为固定收益型和保证最低收益型;其次,根据产品投资币种的不同,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两大类,其中外币币种目前主要有美元、澳元、欧元,另外有少数产品为英镑、日元、新加坡元、加拿大元等。

    另外,根据产品投资期限的不同,分为1个月及以下、1~3个月(含3个月)、3~6个月(含6个月)、6~12个月(含12个月)、1~3年(含3年)、3年以上;最后,根据产品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信贷资产类、资产管理类、结构性产品以及其他另类投资产品。

    以上四大类理财产品的种类已经十分丰富了,若是再加上投资起点、境内或境外投资、客户层级等分类属性,整个市场的产品细分程度将更高,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规模、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流动性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专家声音 谨慎选购银行结构型产品

    日前,第三季度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陆续披露到期收益数据。其中40款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达标率为99.5%。而且,这40款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均为标榜高收益的结构性产品。

    冲着宣传单上6.5%的高收益购买理财产品,结果产品到期后收益却为零,这让一些投资者苦闷不已。

    这不,这段时间市民宋先生就很郁闷。今年4月初,他花5万元购买了一份理财产品7月份到期,该产品是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黄金表现联动(看涨)理财计划”,投资期限为90天,其挂钩标的为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现货上午定盘价。若黄金期末价格高于期初价格,则产品到期收益率为6.5%,否则产品到期收益率为1%。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期间,黄金价格一路下跌,这款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为1%,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收益6.5%,扣除各项手续费算下来,实际收益几乎为零,连活期存款都不如。

    对此,业内人士解释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是一个区间,一般来说,预期收益率比较高,指的是在理想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这就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预期收益可能最终不能实现,而最低收益率则一般很低,投资者在选择这类产品时,应着重考虑产品收益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应关注挂钩产品市场走势分析。对于经验较少的投资者应该多学习理财相关知识,读懂产品说明书,清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对于产品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了解产品结构形式及产品属性,切忌偏信盲从。

    ■为您支招

    购买理财产品 遵循四个步骤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呢?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面对丰富的理财产品,选择不可盲目,购买不妨遵循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不同类型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风格,总体来说国有银行的产品风格偏稳健,股份制银行产品种类丰富,城商行等区域性银行产品较单一但有时候让利较多,外资行则以结构性产品为主打且长期产品较多,投资者可根据自身喜好先在各家银行作出选择。

    其次,投资者应配合银行理财经理真实做好风险测试工作,包括个人资产情况、收入、投资目标、对本金损失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确认了个人的风险类别后,再选择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另外,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须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了解清楚产品的具体投资对象,投资期限多长,收益如何计算,各种管理费率是多少。实质上,产品投向是决定风险高低的关键所在,常见的理财产品投资对象中风险从低到高排列大致依次为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票据资产、信贷资产、基金、股票、股权、结构性投资品种、另类投资品种等。同时,还要阅读产品风险说明书,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含有重要风险信息的披露。

    最后,投资者在熟悉了银行、认清了自己、了解了产品、知晓了风险的情况下,筛选出匹配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再下单购买,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眼花缭乱”了。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