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持续两年的爱心接力 周口700多名残疾人坐上爱心轮椅

2013-11-04 07:45:28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从“捐赠轮椅”到“帮农民卖滞销蔬菜”

  

  右图中坐轮椅的女孩叫李弯弯,今年20岁,家住搬口办事处。她天生小儿麻痹,无法自由行动,母亲为了她,在家门口开了一家简陋的小卖铺,“不为赚钱,就是想让她能够多几个朋友,不那么孤单。” 曾经因为无法正常走路而只能在院内扶着墙壁或者木头挪行几步,而如今的弯弯靠轮椅可顺利行动,目前已结婚一年,宝宝刚出生几个月,非常幸福。

  农民有啥要求,栏目就开啥版块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总面积1.19万平方千米,2012年末总人口1125万,是河南第二人口大市,也是河南省传统的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美誉。

  “我们的《乡村服务社》就是这样一档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节目。”周口广播电视台台长王海山说。

  2010年4月,周口广播电视台把原来一周三期的乡村栏目改版升级,打造全新的《乡村服务社》,面向全台竞聘制片人、记者、主持人。

  当时,张频已经是周口市的小名人,作为周口电视台的“当家花旦”,张频不仅是主持节目的行家,更是节目制片人。这个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姑娘凭着一股子闯劲儿,拉起了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年轻队伍,挑起了这个担子。

  张频生长于城市,虽在周口电视台工作多年,但“也没啥农村生活经验,说不好听的,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也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事稼穑。

  2010年5月,张频亲自带着年轻的记者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就是想听听农民的心里话,他们最想看啥样的农村节目?”

  “那时候乡里干部一听说市里电视台的记者来了,吓得不得了。包村干部还叮嘱周边几个村,看好村里的老上访户。”回忆起当时情形,这个乐观的“女汉子”还能找出不少丢脸的事情:我从小在新疆长大,说实话,对周口一些乡镇的地名都搞不清楚。

  但就是在农民家的炕头上、玉米地里,看到了农民的辛苦,知道了农民的需求,这些在城里长大的编辑记者理清了思路,探索一条“以深入田间地头,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实际困难,促成供销渠道”为主题的新思路。

  《乡村服务社》栏目提出了“乡村服务社,服务在身边”的服务宗旨,选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信息予以报道。如今,栏目也有了自己品牌化的名字:“维权兄弟连”和“帮忙娘子军”。

  “以前从来没想过,市里的电视台会为俺家里的一个小事跑一趟。”西华县红花镇农民石业民说,2010年7月26日,石业民的果树生病,晚上刚看完节目,老石就用手机打了节目的热线电话。

  “大伙儿都说我异想天开,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栏目组记者就带着农业技术专家到我家,对果树把脉问诊,现场解决问题。”

  当农民电话里求救的一个个小事都解决了以后,他们慢慢地发现,身边有了一个有求必应的电视台:农民有啥要求,栏目就开啥版块。

  刚满三岁的《乡村服务社》,已经由一开始的4个版块增加到了20多个版块;播出时间也有原来的一周三次,每次15分钟,增加到了现在的一天一次,每次45分钟。

  三年来,《乡村服务社》一线24名记者行程40多万公里,举办大型科技、医疗、文化、教育、法律等下乡活动20余场,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1200多次,接听来电、接待来访16万人次,播出稿件1万多篇,累计制作节目时长超过3.5万分钟。

[作者:王战龙 张乔普 贾俊生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