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满目巨变风光新 “老郑州”不识新绿城

2013-11-01 02:57:42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满目巨变风光新

    “老郑州”不识新绿城

    (上接一版)去年年初,郑州市新型城镇化推进大会提出生态廊道建设目标,短短一年间,郑州市城区内已建设生态廊道200公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布局有序展开,越来越多老百姓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中原西路生态廊道毗邻南水北调干渠,既是我市“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的示范工程、样板工程,也是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该公园的一部分。

    蓝天白云下,数千棵树栽银杏、法桐连绵成行,雪松、黄山栾、重阳木色彩斑斓,人行步道舒适平坦,景石、地雕、墙景相映成趣。

    参观的老干部中,年龄最长的是今年97岁的原郑州市市长王均智。王老坚持步行进入廊道,精神矍铄的他一路赏景一路感慨:“不出门走走看看,怎么知道郑州这几年的变化这么大!”

    “小时候,通过窗户看市委七层大楼,是儿时最美的风景。”77岁的蓝敬斋老人激动地说,“以前中原西路是一片菜地,没想到如今变得如此宽阔、漂亮!”

    看着整齐的银杏树,75岁的姜敬宜则骄傲地说:“我家就住在这附近,每天我都会来这里走一圈。40年前这里尘沙满天飞,现在郑州环境变化得真是太好了!”

    85岁的李加善酷爱音乐,走在生态廊道上,看到晨练的人跑步路过,老人还颇为遗憾:“把二胡带过来就好了,和着这美景,定能奏出一首好曲。有机会的话一定会组织老伙伴们周末来此休闲健身。”

    人民群众享受生态的期盼正一步步走近,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郑州的承诺正一项项兑现。

    漫步森林公园  流连美景忘返

    位于二七区侯寨乡尖岗水库南侧的郑州文博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4200亩。森林公园在模拟自然、回归自然的基本理念指导下,营造的近自然形态的森林,凸显自然的复合混交林群落,四季有景。森林公园充分发挥森林绿地“一专多能”的特点,修建了蜿蜒起伏的8公里专供游人和骑行爱好者进入的健康步道及六处游览观景点,实现森林最佳的服务功能,让人们体验森林、感受森林的魅力。

    老人们在郁郁葱葱的森林浴场中或漫步、或小憩,尽情尽兴。

    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鞠衍行老人说:“我喜欢拍照,特别喜欢在看到美好的事物时用手中的镜头把它记录下来。这几年,郑州的变化太大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我就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我们郑州的变化,记录下她的进步和发展。”

    呼吸着清新怡人的新鲜空气,81岁的老人弓寅感叹道:“郑州建设档次高、变化大,让人叹为观止。”弓老说,之前的森林公园,坑坑洼洼,就是一片荒地,摇身一变,成了郑州树木园,离城市最近的森林,而且听说郑登快速路明年就能通车了,弓老兴奋地说,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带家人一起来转转。

    “环境的优化,设施的配套,将会吸引更多市民到生态廊道、森林公园游玩,远离城市喧嚣,享受生活的宁静与休闲。”蓝敬斋回忆说:“1979年,我在这住过队,文博森林公园当时叫台郭村,到处是沟沟坎坎,土地贫瘠,农民生活很艰苦,现在生活环境可真好呀!”

    漫步在公园的健康步道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移步换景,欣赏着观花园、观叶园、观果园、特色园等花卉博览园,园棋布,绿带纵横,美不胜收,让老干部们流连忘返。

    新郑崛起新“城”  支撑郑州发展

    产业集聚是世界范围内后工业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要趋势,被公认为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迅猛发展的郑州,正在掀起一场经济发展理念的革命,其关键词牢牢锁定产业集聚和抓项目促投资。

    建设中的华南城项目是华南城集团入主中原的扛鼎之作,总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是中部最大的商贸物流市场群。华南城建成后,将创造5万个创业机会,20万个就业机会,年将实现数十亿的税收。

    看着华南城未来规划,老干部苗青激动地说:我是郑州解放第三天——1948年10月25日来郑州的,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如今郑州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都是勤劳的郑州人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我期待郑州的未来会更好!

    75岁的杨遂山更是感叹不已:“我是做地质勘探工作出身的,印象中,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农村,现在是已具雏形的商业中心了,郑州的明天真是不可估量呀。”

    “以前我们工作那会儿,市里建个商场、超市就很不得了了。这个华南城很了不起!”听说中心城区三环以内的批发市场都要外迁,82岁的杨淑荣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好!这个好!”赞叹完了,她还不忘提出自己的意见:“市场搬走了,剩下的空地应该多建一些公园、绿地。”

    农民就地变市民  新型社区赛省城

    郑州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什么房,怎么建,都是由老百姓来决定。政府拿出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郑州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当中,长期得实惠、长期有保障。

    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涉及7个村民组,需要安置村民380户、1700余人。现在,鸡王村部分群众已经顺利回迁,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投入使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新型社区必须把农民就业想到前头、放在前面,孟庄镇运用“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依托周围的钢材交易市场,基本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转移、就近就业,拥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了农民就业不离乡、安置不离家、就地城市化。

    在鸡王新型社区,一幢幢整齐的小洋楼让老干部们啧啧赞叹,门前“做人三德”、“为人四孝”、“为人三则”、“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造型独特雕刻石头,更是吸引老干部们走近前去,仔细阅读、欣赏。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离乡背井,这在以前可真是不敢想。”杨鹤厅老人说,建设新型社区,农民就业考虑在最前头,这真正体现了政府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

    “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今后的郑州更是前途无量。”来自市商务局的赖正芳老人羡慕地说,“这里空气好,环境美,说句心里话,我自己都想搬到这儿住。”

    记者全程跟随2000多名老干部的参观活动,听到最多的是老干部们“郑州变化真大”的赞叹。

    谈起变化,80岁的冯作义老人,这位曾参加过解放郑州的老战士,更是感慨不已。他说:“参观后,我感觉自己是最幸运、最幸福、最快乐的,因为我是郑州的解放者、建设者、享受者,郑州发展这么快,我由衷地感到骄傲自豪。”

    “春风送暖柳如烟,连片新楼映碧天,铁路联网遍海域,虹桥飞架入云端。梧桐荫下谈骄日,月季园边赏涌泉。更喜黄河千里浪,丰滋富润小康年。” 市委原副书记朱翔武老人创作的这首诗,不正是老干部们心情最真实的写照么?

    我们用心呵护着这座城市,我们用手奉献着这座城市,我们更应该去感受这座城市。感受了艰辛,我们会更加珍惜;感受了变化,我们会更加执着;感受了靓丽,我们会更加热爱。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