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聚焦中国流通困局:政出多门 小散弱局面难改变

2013-10-29 08:56:00 来源: 央视《经济半小时》 
字号  

  二、利润空间极度受限 政策依旧雷声大雨点小

  在几天的采访中,闫杰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自己在打拼四五年后,基本就发展到了目前的规模,但自那以后发展迟缓,经营始终在原地徘徊,除了办公场地不固定频繁搬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逐年上升,而运价始终处在很低的水平。

  闫杰:2000年在新发地刚做物流的时候,我们发到郑州一吨货180块钱,到现在郑州我们收到240、260(元)一吨,其实就增加了80(元) 。但是油钱现在已经从一块多钱,涨到八块钱,柴油涨到八块钱。库租从三万多块钱涨到现在五十万,每个工人工资以前是六百块钱,现在最低是三千五以上,所以还不算其它的生活开支,因为现在我们压力非常大。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物流企业700多万家,拥有运输车辆1600多万辆,平均到每家企业才拥有2台车。闫杰说,这一行入行门槛极低,有的只要安一部电话就可以开张,转包、挂靠现象比比皆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就是价格,即使有时亏本也只能坚持。

  赵伟:我们说中国的物流这种门当户对现象比较严重,大公司、大的生产企业、大型国企,它要是找承运商不是主要考虑品质,考虑不担责任,找这么一个大型公司肯定没有问题,实际上它找到的大型公司还会再分包出来,再找下面稍微大型一点公司,一层一层到我们真正运输的时候,可能已经跨过了三层四层五层这样。

  这种三到五层的转包其实和建筑市场极其接近,赵伟有时自嘲,他们也是农民工。对赵伟说,能够长期稳定地接到转包的合同,已经很难得,但接到单后,他又会觉得非常不平衡。

  赵伟:上面有很多大型公司在接单,包括合同物流、三方物流,但是真正在完成公路转移过程中,城市干线点到点,其实应该有90%,由我们这些民营的中小运输企业来做的。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层层转包残酷现实,赵伟显得很无奈,那么利润是不是真的被那些大型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赚走了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副院长通过对多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调研发现,在这条利益链上没有赢家,根据他的调研,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也不高,发展也并不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对物流行业认识有偏差将物流环节成为了降低成本的途径。

  张晓东:而我们国家呢,既然你是成本降低,于是我最主要的表现是,把物流外包了,外包以后每年外包费用逐年下降。我们这边燃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这种上升是他的刚性成本,物流成本上升,可外包的费用由500万降低到450万,使得我们的物流企业,在利润空间上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能够投入到企业的技术改造,模式创新中来,也影响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赵伟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几年来, 他也非常关心国家政策,相关部门也确实先后发布了很多规划,文件。但对于他们这样的数量庞大但分散的物流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遥远。

  赵伟:政府这几年也给物流做了很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包括省外运输,物流设施的投运,但是据我们知道,基本的项目都是倾向于高端仓储类,或者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设施更新换代,但是对我们这样的,我们叫草根群体,中小或者微小物流企业,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基本上只能听到雷声,看不到雨点的,得不到这方面的支持,所以这也是我们目前生存得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

  抱怨归抱怨,但在彻底绝望之前,生活还得继续。就在这段时间,闫杰打听到在离现在办公位置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个物流园区,仓储、物流、配送集于一体,比较符合他心目中标准化园区的条件,虽然园区比较小,租金也并不便宜,而且经营面积与现在比也大大减小了,但是一次能够签订5年合同,对于患上搬家恐惧症的他来说,有极强的吸引力。新的办公场所已经开始装修,这次搬家又将投入30多万元,未来又会如何呢?

  闫杰:还是未知数,心里都没底。五年合同,这五年之间有没有政策性变化?也不确定,但是想着在这能稍微长远一点,能坚持五年左右吧。

  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我们都希望闫杰和赵伟能够坚持下去,更希望他们能早些发展壮大。在采访中,记者接触过的物流企业除了说自己是草根外,还经常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唐僧肉。在财经频道连续几年对流通的关注报道当中,我们确实也发现,跑在路上的物流车辆,确实成了一些部门碗中的肥肉。

  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流通“唐僧肉”已是任人宰割

  这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采访时拍摄到的画面,1月27日上午,许昌司机孙国贤开着他两年前新买的平板运输车,从河南许昌前往山东单县,行至连霍高速商丘双八收费站时被运管部门拦下。

  孙国贤:不能超过17.5米,刚好17.5不超啊!

  执法人员:我说整个车不能超过17米。

  不仅是车长,执法人员又告诉孙国贤,车高度也超过了规定。

  孙国贤:1米7的高度,压压货1米69、 一米68

  执法人员:高度1米7。你龙门架2米7还多呢!!

  而在此时,在离运管执法点相隔不到10米,有两名路政执法人员走了过来。

  路政人员:来。下来。

  孙国贤:我是老板,他拿着我证呢?咋回事?

  经过简单问询,路政人员告诉孙国贤,他的车超高,孙国贤即将面临着路政和运管双重处罚。这时先行扣车的运管人员与同事商量着如何应对路政人员,并把孙国贤叫了过去。

  运管人员:你快点儿给他弄点儿(钱)

  孙国贤:给他弄点儿,给他弄多少?

  运管人员:直接让队长说吧,不行(给)他(路政)给你扣走。

  运管人员和孙国贤说完,带着他找到了正在往车后背箱放测量尺的路政负责人。

  路政负责人:哪个啊,哪个车啊,这个车 5000块钱。

  这位路政负责人只是瞄了一眼车并没有进行测量,随口便说出了罚款金额,身边这位运管人员立刻授意孙国贤掏钱。

  孙国贤:给谁呀?

  孙国贤掏出100元递给了运管人员,并经他转手递给了身边这位路政人员。接过钱之后,路政人员没有开具任何票据,随即离开了。

  运管人员:这是我一家罚你,让他们(路政)罚你就不合适了。我们罚了,他们就不罚了,你看你拿多少吧?

  孙国贤:你说多少钱?

  运管人员:你让我说

  孙国贤:我说给你500呢。

  就这样,孙国贤和运管人员讨价还价了起来。

  运管人员:这样吧,你啥也别说了,我也不给你咋样了,3000块钱。刚俺领导也说了,3000块钱处理了赶快走,你也别这样说那样说了。

  对于这3000元罚款,孙国贤依然不能接受。

  孙国贤:上回罚1000都让走了,这回罚1000 ,现在啥情况?

  执法人员:你看看那标语 。

  孙国贤:那标语弄啥啦?

  执法:这春运呢,春运涨点儿啦。

  最终,经过一下午的讨价还价,以孙国贤最终当场缴纳2000元罚款了事。处罚通知书上显示,处罚原因是孙国贤车辆龙门架超高,那么到底是否超高呢,孙师傅带着记者进行了实地的测量。

  孙国贤:一米六九还不到一米七,用手摸了一下就说超高

  记者:谁用手摸了一下

  孙国贤:运管部门

  孙国贤说,他的车长17.5米,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办理了车辆行驶本和道路运输许可证,但遇到运政部门时执法人员时,运政就会根据交通部2000年颁布的《超限运输车辆管理规定》,车货总长超过十八米,认为车辆超限,开始处罚。

  孙国贤:他们说只要你上路拉货,我就处罚你,看见一次就处罚你一次。这两年因为这个原因,光有票据罚款就15000(元)左右了。

  对于目前部门与部门之间这种政策法规相互抵触,甚至以罚代管的现象,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副院长对《经济半小时》提出了他的建议。

  张晓东:而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这方面的做法,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一块主要的表现应该说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跨行业、跨产业众多,单一的政府部门它确实是有心,但是无力,所以我们觉得要有效发挥目前已经形成的,全国物流部级联席会议联系会议的有效协调机制,推进政策的协调配套,推进各种物流环节的综合顺畅,才能够保证企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市场环境,让它能够更的发挥自身的动力。

  运管和路政人员争着抢着罚款,罚款竟然可以讨价还价,处罚的依据竟然是两个部门互相打架的法规,这样的怪事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在城里办公被赶着搬家,在路上运输被追着罚款,中国的物流企业究竟该怎样长大呢?多年的拼搏,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始终都在生死线上徘徊,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壮大,对于长不大的物流企业,新华社的记者也曾做过深入的调研,我们来看看他们调查的结果。

[作者:朱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