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社区“和事佬”都是“40后” 专门调解邻里矛盾

2013-10-24 10:27:00 来源: 今日早报 
字号  

  杭州浙大御跸社区的“和事佬”潘大姐最近经手的两起案子让前辈们刮目相看,而小区居民有矛盾纠纷甚至点名要潘大姐从中调解。

  浙大御跸社区“和事佬”协会是2009年1月创立的,“和事佬”的名声在社区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目前有成员16人,由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组成,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超过80岁,绝大部分是“40后”。

  退休医生当了“和事佬”

  1958年出生的潘大姐,在社区“和事佬”协会里只能算小字辈。退休前,潘大姐是个医生,因为她的父母一辈都从事法律工作,自己女儿大学里学的也是法律,所以她对法律也有一定的了解。

  潘大姐说,在2011年加入社区“和事佬”协会之前,自己也不愿管别人的事情。但现在,她是社区里“管事儿”的热心人,很多社区居民因为邻里纠纷都找她调解,大家对她都很信任。

  这不,前些天社区里的李女士就专门给潘大姐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对潘大姐在她和丈夫离婚纠纷中的努力表达谢意。

  李女士和丈夫刘某都是“60后”,结婚也有20多年了。但是,从2011年起,刘某屡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而女士则不同意离婚。

  “我老公在外面有情人,和情人还生了一个女儿。”李女士说,自己不同意离婚、一直委曲求全的原因是因为儿子正面临高考。

  2012年7月,在儿子高考结束后,刘某再次向杭州下城区法院提出离婚起诉。李女士一开始请了律师,但在同社区“和事佬”协会和潘大姐接触后,她决定将潘大姐追加为代理人之一。

  经过潘大姐的努力争取,在离婚财产分割中,刘某同意把房产全部让给李女士。李女士与刘某和平分手,而李女士的儿子,高考也没受父母离婚影响,顺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和事佬”调解因漏水引发的邻里矛盾

  潘大姐调解的另一起社区纠纷,是一起上下楼邻里纠纷,产生纠纷的原因是楼下住户坚持认为楼上住户家漏水,导致自己家里也遭受损失。但由于一时查不出漏水具体原因,最后在楼下住户的要求下,将楼上住户家开墙破地,结果却发现,漏水的其实是隔壁的一家住户。

  这下,这位楼上的住户就不答应了,要求给个说法。社区对此进行调解时, 楼上的住户点名要求潘大姐来协调此事。最后潘大姐从公平公正和邻里和谐的角度考虑,说服楼上的这位住户,认为其在处理漏水纠纷中也存在一定责任,不必太过苛责邻居;而楼下住户和真正漏水的人家,象征性地作出赔偿,事情得到和解。

  “40后”是社区“和事佬”的主力军

  浙大御跸社区“和事佬”协会副会长周鸿英介绍说,和杭州其他地方一些“和事佬”不同的是,浙大御跸社区“和事佬”基本是无偿和义务的,参与者不拿政府和社区一分钱,完全凭自己的责任和热情,而调解社区矛盾纠纷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外出身体出现什么状况和意外伤害也得不到保障。周鸿英透露,今年夏天,协会就有4人因过度劳累住进医院。

  让周鸿英欣慰的是,像潘大姐这样的“50后”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开始挑起大梁,目前潘大姐已担任社区“和事佬”协会副会长。

  如果 “接班人”断层怎么办?周鸿英说,在培养“和事佬”接班人方面,协会的原则是“30后”适度参与,“40后”作为主力军广泛参与,“50后”动员参与,“60后”、“70后”鼓励参与,“80后”培养参与。

  目前,协会的管理制度也着手向培养“接班人”方向倾斜,浙大御跸社区“和事佬”协会实行坐堂制度,每周抽出半天到一天时间,由协会成员以老带新在办公室坐堂,接受有需要的居民咨询,对居民反映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居民如有需要上门调解的,由协会安排责任片的“和事佬”分管成员和律师上门“会诊”。

  协会定期召开例会,邀请上级司法调解工作人员和社区“两委”负责人对当下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进行培训,对民事调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调解特别是新人熟悉业务的水平。

  杭州“和事佬”今年5周岁了

  “和事佬”,这个名词在杭州人的心目中都不陌生,来源于“草根”。早在2008年2月,杭州首个“和事佬”协会在下城区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正式成立。目前,杭州全市2924个社区(村)全都创立了“和事佬”协会,2万多名“和事佬”已化解6万余起基层矛盾纠纷。(通讯员 谢幼宇 记者 陈洋根)

[作者:吴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