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在《独行侠》中的造型
◎尹春芳
《独行侠》是一部致敬西部片的电影,这部标准意义上的好莱坞流水线作业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原因也很简单。制片杰瑞·布鲁克海默与戈尔·维宾斯基导演、约翰尼·德普的金三角组合曾联手成功打造了一个票房数亿美元的《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未竟的雄心,金钱诱惑加在一起,铁三角决定用原班人马将《独行侠》搬上银幕,再赚一票。
所以当你观影时产生身在加勒比海的违和感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尤其是德普大叔几乎COPY杰克船长式的表演更容易令人产生如此错觉。片中德普饰演的Tonto在脸上涂了黑白大花脸,装束上其实与海盗很相似,只是头上多了个死乌鸦,从海盗范儿变成了印第安范儿,然而这次德普的表演并没有博得满堂喝彩,一再重复的视觉与表演风格被媒体诟病成“审美疲劳”。
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大作《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反复强调,演员需要体系,在舞台上表现出人的“精神世界”。这套用在德普身上特别妥帖,在我记忆里,他一向以剑走偏锋式表演而闻名,诸如当红小生还留着青涩的中分头,钟爱你侬我侬的爱情戏,且摆脱不了偶像包袱时,德普大叔已经“张牙舞爪”演着《剪刀手爱德华》(1990)。爱德华是哥特美学的代言,剔除怪异的表象,德普呈现了一个柔软的灵魂,这等功力不浅,要知道,那时的德普才27岁,他已经明白,对表演而言,皮相于他也许是最无用的东西了。
于是年纪轻轻的他说着一些颇有些老气横秋的话,比如“你所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要有自己的一部分在内,这是一定的,否则这就不是表演,而是欺骗。”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风格即是生命。德普的表演往往深入一个人的肌理,呈现一个人深邃而幽明的心之暗处。印象特深的是他与老戏骨阿尔·帕西诺一起主演的《忠奸人》(1997),角色内敛压抑,德普诠释了这一人物的内心。
仔细观察他的片单履历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特点,德普挑战得那些阴暗与邪气四溢的角色更容易讨得观众欢心。比如在《风流才子》(2004)扮演17世纪的传奇人物诗人伯爵约翰·威尔莫特,此君纵情声色,放荡不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中扮演一个怪异的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在《理发师陶德》(2007)中他饰演的陶德自始至终僵硬苍白的脸,二重唱下锋利的剃刀划过咽喉,血溅五尺;与老搭档蒂姆· 伯顿合作的第八部影片《黑影》(2012)中,他出演一名吸血鬼,奇诡美学再次附身。
文艺片中的“邪气侧漏”或许只是小打小闹,一旦完成到商业片的华丽转身,德普的怪异式表演被放大被强化。《加勒比海盗》中他用古怪的幽默感、夸张的肢体动作、神经质式的台词以及一分钟一百码的讲台词速度塑造了杰克船长,名声大噪。
演员最惧怕的是被定型。德普在演完杰克船长之后似乎摆脱不掉他的影子,在蒂姆伯顿的《爱丽丝奇遇记》中,他饰演的“疯帽子”也是相同的路数。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方式,在新片《独行侠》中,不见活灵活现,只见呆若木鸡。
德普的困境也许是很多演员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如果因为太疲累,德普不妨给自己休个假,如此一来,在遇到下一个正合适的角色时,才能创造性发挥,不至于令观众认为自己只是遇到了“熟悉的陌生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