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金融机构要为粤企出海保驾护航

2013-10-22 14:26: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绘图:简仁山

    今年,国务院在下发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2012年末,我省人均GDP达8570美元,按照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已经进入境外投资快速扩张时期。

    然而,“走出去”企业面临着与一般跨国贸易业务完全不同的情况。企业突破廉价和低质的成见,通过国外严格的标准,适应国外政治人文等因素的差异和变化,都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挑战,稍有忽略,则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此外,无论是产品出口、投资还是承包工程等领域,在融资、成本控制、回款难度等方面都具有比国内更高的风险。要培育壮大“走出去”经营主体,扩大境外投资规模,支持企业多形式多领域“走出去”,提升“走出去”发展层次,金融的全面支持和护航非常重要。

    “转型力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报道”第六篇,我们将聚焦如何更好搭建金融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见习记者 肖文舸 策划统筹 贾肖明 卢轶 金强

    现况

    “走出去”需要“金靴子”

    今年年初,汇丰银行调查访问了200多家“走出去”的内地企业,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但内地企业对于继续拓展海外业务的热情丝毫不减,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扩张海外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已不再过度依赖低价这一传统优势。受访的大型企业中,有43%表示,充足的资金是其开展海外业务强有力的优势。显然,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否获得金融支持成为极关键的一环。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在“走出去”的时候,就碰到了融资方面的第一道“考题”。该研究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海外电站项目的业主较多附带融资需求,要求出口商在提交商务报价的同时一并提供融资解决方案,融资条件对于出口企业能否拿到项目非常关键。但出口企业往往在海外项目融资方面普遍经验不足。单靠企业本身去面对这些,难度非常大。“我们非常需要中国信保、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

    事实上,由于跨境经营企业在海外资金需求非常大,银行发挥全球授信优势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目前,广东省金融机构也紧紧抓住这一轮企业走出去的有利时机,极力创新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跨境经营的有利金融支持。

    其中,中行广东省分行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涵盖融资及现金管理的“全球通”服务。充分利用全球统一授信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加快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去年,该行为支持一家广东省内电器行业龙头企业海外战略布局,与其新加坡、中银香港等海外机构联合为客户配套10亿美元授信总量,同时为其全球建立生产基地及集销售、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配套外币现金管理,提供全球资金归集服务。

    此外,针对企业在走出去初期遇到的境外主体融资难问题,广东工行近年推出的“内保外贷”业务,受到跨境经营企业的广泛欢迎。目前,该行已与工银亚洲、工银澳门、工银欧洲等工行境外机构合作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TCL集团等企业办理了多笔“内保外贷”业务。

    我省不少本地金融机构自身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更好服务跨境经营的中国企业。目前,招商银行在香港开设了分行,并收购了永隆银行,永隆银行在澳门设立分行,形成了涵盖粤港澳三地的经营网络;广发银行在澳门设立分行,并在香港设有代表处;平安银行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处。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也初见成效。目前,广东有11家证券业机构、1家保险机构在香港开设了子公司。此外,粤财控股在香港开设了全资子公司,越秀集团在香港设立了越秀证券控股公司。

    担忧

    风浪大还需“避风港”

    事实上,除了专业的金融咨询和融资支持,企业在“走出去”开辟新兴市场、建设境外营销网络的资金使用过程中,更需要金融机构度身定制一个“避风港”。

    毋庸置疑,回款是企业出口最重视的环节之一。业主收货后违约欠款,则是企业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在最近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大多数企业的第一反应都是信用保险。

    企业打开外国市场初期,不少会遇到项目业主要求延期付款,同时项目业主的资产又正在抵押中。若是首次合作的对象和国家,在没有足够保证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敢接。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负责人坦言,不仅项目设立初期,在经营过程中,收款回款风险也较大,一些国外业主出现款项拖欠问题,影响企业现金流。据了解,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的业主普遍希望有延期付款的合同条款,但如果项目没有足够有效的担保或者信用保险公司保险,考虑到收款的难度和风险,企业很难同意此类合同条款,也失去了获得这些项目的机会。

    据了解,目前以中信保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公司,已推出专门针对企业“走出去”的专业化保险险种,通过信用保险和出口信贷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海外收款风险、政治风险,甚至还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出口信贷融资解决方案获得海外订单。

    通过资信调查,企业向中信保一类公司递交资料,经评估后承保的项目就不一样了。由于有承保,银行为企业提供信保项下融资,融资币种与合同币种一致,除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外还把大部分的汇率风险规避了。能够发挥协助融资、规避汇率风险等重要作用。

    此外,成本方面,企业面临的不可控因素也较多,比如汇率风险。特别对于境外工程承包的长期项目,中国企业还面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广东广机国际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工期较长的境外承包工程虽然性价比高,但竞争十分激烈,利润空间不大,目前国内银行鲜有提供中长期汇率锁定工具,所以如何规避汇率风险一直是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未解难题。

    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广东中行、建行、工行等也创新推出了“内外联动外汇理财”、“增强型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多种多样的远期结售汇和融资组合产品,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资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减轻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

    此外,目前我国已经开通跨境人民币对外直投大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海外使用环境和投资渠道,能有效增加人民币接受程度,帮助“走出去”企业大大降低了外汇兑换风险。

    建言

    借用港澳“桥梁”跳出去

    对于大部分“走出去”企业而言,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是比本土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希望金融机构在融资成本方面给予自己更多的优惠,“没有强有力的金融工具支持,就很难在国际竞标中取胜,很难把中国标准推广到海外市场去”。

    记者在采访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少企业提到,希望银行对于企业抵押物价值远超过贷款金额的,应允许余额抵押,让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渠道。“中资银行可以与项目所在地分支机构联手,提出多个项目资金解决方案,促成更多项目。”有企业负责人坦言。

    此外,还有企业认为,信保费率应尽量压缩在更合理、更容易令买家及企业接受的范围内;人民币跨境结算也需要进一步推广,简化各方手续,出台更多优惠政策。

    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呼吁银行加大对信贷的支持,同时也应该看到,积极发展银行贷款以外的直接融资手段,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环境,对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都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汇丰中国工商金融服务总经理何舜华表示,随着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攀升和年初外汇局设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这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预计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对跨境并购咨询、离岸市场贷款和债券发行以及现金管理等金融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

    专家建言,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应充分利用粤港澳互动合作的天然优势,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几个金融创新平台的布局,争取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上取得进一步突破,以帮助广东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具体而言,应强化金融市场对接,促进粤港澳地区金融资源的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如促进广东与港澳信贷市场的对接。探索港澳银行为在广东的港澳资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积极推动广东企业到香港资本市场融资。推动广东企业和驻港窗口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双币双股”股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作用。此外,应注重利用港澳地区作为广东金融业走出去的“练兵场”,以港澳地区为桥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汇丰中国海外中国业务部总监李震表示:“尽管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乐观,但挑战依然不少。受访企业普遍反映汇率波动、海外经济放缓以及当地市场的竞争是最令他们头疼的问题”。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金融机构不妨在全球主要市场多布局设立“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由熟悉海外市场的资深专家专门为中国企业提供包括金融服务、市场分析、法规咨询等在内的更多服务和支持。

    结束语

    刚刚过去的周末,“欧元之父”蒙代尔、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主席龚方雄、北大经济学院前院长晏智杰、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等著名经济学者,在金秋十月齐聚美丽的花城广州,在萝岗区科学城共话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

    随着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平台慢慢成形,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稳步推进,以金融作为点火器,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将担纲广东下一轮经济引擎,成为影响广东未来10年发展的“命脉”。从科学城一路向南,经过中新知识城、国际金融城,延伸至琶洲、海珠生态城、大学城、国际创新城,一条自北向南的广州新财富之轴正在形成。将“实体创新”与“金融创新”连接在一起,毫无疑问,各方都在期盼着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创新的更好结合。

    一个月以来,南方日报推出“转型力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系列报道”,派出精英报道团队,通过企业调研、数据收集分析、探访专家学者,从广东省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众多而分散、存量金融体量庞大、民营资本活跃、毗邻港澳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引活水”盘活保险资金、“打开门”疏浚民间资本、“迎进来”吸引优质外资、“巧创新”释放消费潜能,以及“走出去”引路跨国经营等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和策略。多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更引来了金融业界对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热议。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命题经久不衰,希望广东能在这一轮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再度占得先机。

[作者:陈鸿燕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