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讨论“烹饪”对PM2.5的贡献是矫情

2013-10-10 01:49:38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烹饪对PM2.5贡献不小?北京官员的这一观点引来不少争论。有网友调侃“建议采取摇号方式做饭”。另有专家认为,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10月9日《人民网》)

    秋天又至,气候的变化,北京雾霾天气又步入常态。十面“霾”伏,PM2.5难免不会成为热议的话题。PM2.5成因并不复杂,生产、生活与交通方式,都难脱干系,PM2.5致雾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烹饪对PM2.5有贡献无须讨论,而从量来看影响甚微,更何况民以食为天,烹饪制造的PM2.5还是“刚需”。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关注PM2.5由来已久,而空气质量难以得到质的好转,老生常谈了无趣味,拿烹饪来调侃PM2.5,似乎有变炒现饭为花饭的味道,烹饪成了一剂调料。围绕产生的争论,就如同骆驼被一堆草压死了,大家翻来拣去的,探讨哪一根才是压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讨论的确无厘头也没有意义,烹饪产生PM2.5,当然不能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摇号做饭。

    事实上,一根稻草压死骆驼,并不是骆驼太脆弱,而是累加的负载堆积酿成的质变。同样的,PM2.5弄糟了空气,从燃油排放到工业粉尘,再到建设尘土,个个都是元凶,加上天气“搬运工”的作用,足以把地下的、相邻区域的污染“积蓄”,搬起来由城市“共享”。跌破了生态底线,谁来推一把都成了“最后一根稻草”,烹饪到了热议的当头,自然难以幸免。保不准哪天稍具身份者,抛出“放屁对PM2.5贡献不小?”之类的言论,不会引起相同的争议。

    雾霾在天,阴影在胸。PM2.5早已令人无法从容与淡定,烹饪对PM2.5贡献似是而非的东西都能诱发公共的关注,当然还是空气质量之于公众异乎寻常的焦渴,试图从一切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因素中逐个逐个地限制去做减法。原理固然如此,然而治理PM2.5如同救治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行之有效而持之以恒,能够取信公众信任的系统举措。

    从进程来看,《北京大气防治条例》等法规在制定中,油品升级在路上,治堵控购与治污也在艰难行进,而雾霾频频,令治理的成效显得尤其苍白。毫无疑问,要进一步消解公众空气质量的焦渴,治理的进程需要升级提速,找到突围的路径。

    一是在消除污染的历史欠账方面要有大的作为,减少累积的量;二是在控排方面要取得突破,工业排放、汽车燃油的排放这些主要元凶,应通过产业调整、排放标准升级、城市交通优化等方式,大幅度降低排放总量;三是在生态环境的修复上显现力度,绿化与水环境持续改善,增强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四是在治理方式主导社会共治的轨道,政府与群众互动,区域之间协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微观治理的活力。

    □木须虫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