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最美微笑

2013-10-09 00:47:38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陈艳

陈艳

刘静

刘静

沈宝珠

沈宝珠

刘勇

刘勇

李建红

李建红

张秀兰

张秀兰

张荣发

张荣发

    本报记者 刘冬 赵聪聪 沈磊 高凯 刘佳美 刘栓阳 李伟彬 文/图

    微笑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激励人的正能量。不知您有没有遇见过,身边最美的微笑?

    寻找身边最美的人,留下他们的微笑。从不同人的微笑、笑容中,我们能感受到朝阳的蓬勃,这些美好的感觉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在这个城市里,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这个城市的美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最美的新郑人,他们的美丽,不仅仅是笑容。

    一个微笑,虽然短暂,但能让看到的人也从中领略出各种温馨的情怀。微笑是心灵间的桥梁,是美与善的名片,传递着祝福、感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遇见身边的美丽,用微笑传递正能量。

    陈艳:幼儿园里欢乐多

    陈艳小朋友今年5岁半,住在新村镇二十里铺村,在镇上一所公立幼儿园上大班。

    国庆节后上学的第一天,大清早她还没出被窝,就嚷嚷着让妈妈找她的新书包。陈艳母亲笑着告诉记者,自打女儿上了幼儿园,“这幼儿园就比家里亲了!”

    对于母亲的“埋怨”,陈艳小朋友显然不服气,摆出一副和母亲“一辩高低”的架势。

    “幼儿园里有许多玩具,我最爱玩了。”

    “我在幼儿园里还有很多好朋友,二丫和我关系最好,我们总是一块儿做游戏。”

    “幼儿园里还有老师,她能讲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

    ……

    不容别人插嘴,陈艳小朋友一口气说了幼儿园的许多好处,表情像一个“小大人”。

    母亲被这个伶俐的女儿“打败了”。她话锋一转,也说起了女儿上幼儿园这件事。

    “政府十件实事办得真好,孩子上幼儿园这两年我都不用咋操心,学校条件也好。”她边说边咂嘴称赞……

    “反正,孩子在那儿上学我放心!”她笑着说。

    刘静: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见到践行新郑精神代表人物——刘静。这个身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残疾女孩儿依然笑容灿烂,她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走进刘静的房间,书桌上摆满了医学方面的书籍,书桌前的镜子上贴满了写有日程安排的小纸条,不难看出这个姑娘的认真努力。

    要改变命运首先要刻苦努力。刘静始终认为,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没什么困难可以压倒她,而且她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硬是凭着顽强毅力和勤奋努力,考入了南阳医专,并就读了自己一直想学的专业——临床医学。

    如今她已大学毕业,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她没有一丝退缩,她依旧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医院工作,她购买了大量书籍,认真在家学习,先后考取了中药调剂员资格证、针灸职业资格证,上周又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她说,要想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就只有考取医师资格证。随着一年一度的医师资格证考试越来越近,刘静更加努力了,她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除了看书做题,刘静还进入新郑市人民医院实习,通过实践掌握更多技能。

    “是高超的医学技术让我站了起来,是好心的医生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回报社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静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郑市残联的帮助和支持下,刘静发起成立了助残志愿者队伍。如今这个队伍已经发展300多人了,她还在网上建立了属于服务队自己的贴吧,倡导更多人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

    沈宝珠:秋粮丰收笑颜开

    10月1日,记者在新郑市城关乡乔庄村见到沈宝珠,他刚把机器支好,正准备用机器给玉米脱粒。

    他,憨厚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因为是国庆节,但更多还是丰收的喜悦,老百姓对粮食的收成总是格外看重。

    阳光下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记者问到。

    “丰收!”老沈呵呵笑着说,言简意赅。

    “今年天气虽然干旱,但是现在水利设施齐全,灌溉方便,我两块地的玉米浇了几水,都没旱着。”老沈颇为自豪地补充道。

    一时聊得兴起,老沈也打开了话匣子,忆苦思甜,算起自己的“农民账”。

    “以前当农民累啊,收一季粮食常常要忙活十天半个月,现在好多了,全部机械化,种个粮食不用费什么劲!”老沈指着那台玉米脱粒机接着说,“你看这个铁家伙,别看个头小,这一大堆玉米还不够它‘吃’哩!”

    “听说将来农民都要搬进社区了,到时咱也住楼房,和城里人也差不离,这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老沈哈哈笑着说。

    脱粒机声音响起,金黄的玉米粒在机器中纷飞跳跃,记者也告别老沈,但这一番话却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刘勇:青春绽放乡野

    从“龙门”到“农门”,从懵懂到成熟,同样的青春,新郑市八千乡湾左村大学生村官刘勇一路走来,却只顾风雨兼程。

    自2008年来到这片“广阔的天地”,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湾左村的建设中。摸透村情后,他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通过抓文化建设,争取上级资金15万元建成了集运动、健身、娱乐、学习和办公一体化的村文化大院,并于当年率先通过郑州市“文化大院”工程验收。

    通过抓经济建设,大力培养种养殖产业,鼓励养殖户养猪、养羊、喂牛,实现规模化发展,引进大型养鸡场,解决妇女就业问题,实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避免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实现家庭和谐发展。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他发现大部分“50人员”没技术,挣钱难,跟村支书左留江一番“嘀咕”后,决定从土里刨金——发展大棚蔬菜。于是,他和村干部组织村党员先后到鄢陵、寿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激发全体群众干劲,并借助知名企业搞棚体建设,走“公司+农户”的模式。

    截至目前,该村先后流转土地643亩,已建起316个大棚,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当喜悦的笑容挂上他们的脸,刘勇也笑得更加灿烂了!

    李建红:游客的笑容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十一长假,李建红忙了一个礼拜。作为黄帝故里景区的金牌导游,其实李建红已经“忙碌”了10个年头了。别人的节假日,她的加班日,可她招牌式的笑容却从未疲惫过。

    在李建红看来,处于“窗口行业”的旅游业,导游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导游不仅要讲解新郑、推介新郑,更是新郑的形象大使。他们除需具备一般导游的基本素养外,更要了解新郑发展和省情、市情,讲解中语言要严谨,内容要翔实、准确,接待要不卑不亢,谦和有礼,甚至服饰言谈都有一系列严格具体的规范。

    刚从事导游工作的她也是心生畏惧。为此,她像海绵一样,拼命地把感知的触角伸向多个领域。口含筷子、用眼睛微笑,揣摩讲解速度的快慢,把握讲解的时间;查看书籍,以“讲解黄帝文化问不倒,个个说起来都‘顺溜’”的标准要求自己,掌握新郑历史、政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不断扩充知识面。

    渐渐的,李建红在导游这条路上,摆脱青涩、走过艰辛、经历磨炼,逐渐成熟了,并以出色的表现被评为了“金牌导游”。三月三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小姐相约新郑、除夕夜“祈福之夜”、大年初一敬香祈福等活动现场都留下了她热情洋溢的声音。上级领导、商界精英、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联谊会会长等,李建红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她总说,游客的笑容才是她眼中最美的风景。

    张荣发:妙笔绘梦想

    眼前这个性格开朗、笑容可掬的小伙儿叫张荣发,今年24岁的他是洛阳师范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自小生活在素纸墨香的家庭氛围中,加之家中长辈的悉心培养,让他从小便对中西方绘画技巧的研究甘之如饴。几年前,当他看到我国青年画家曾刚运用西方绘画技巧,将斑斓绚丽的景色与飘逸淡雅的水墨画完美结合的作品时,从此便对彩墨山水画如痴如醉。

    为了能在自己衷爱的绘画道路上走得更远,今年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像自己的许多美术专业同学一样,务实地参加招教考试,或是放弃专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条在别人看来似乎坎坷的路——他想考取研究生深造后,去国外继续学习,将西方绘画技巧融入自己的中国彩墨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画的魅力。

    说起这个选择,小伙子眼神中满是坚毅:“每个人从小都有梦想,但随着岁月的涤荡和现实的残酷,许多人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但我实在太爱中国画了,我不想因为放弃留下遗憾。而且目前从事国画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几千年的艺术瑰宝断流就太可惜了。”

    这个十一假期,张荣发没有选择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而是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校园内支起了自己的画架,通过现场作画的方式,与该校的外教老师共同探讨中西方的绘画技巧。一位学习水粉画多年,名叫汉密尔顿的美国外教在看到他的彩墨山水画后,一个迷恋中国山水画、一个对西方艺术感兴趣的两人连说带画交流了整整两个小时。能切身领略到西方水粉画的技巧,追逐梦想的张荣发信心百倍。

    张秀兰:演绎人间真爱

    爱是什么?浪漫?依靠?幸福?对于张秀兰而言,爱是奇迹。

    “老公,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你站起来。我们一起到院子里走走,一起去看看日出日落。”这段感人的话语,新郑市新建路街道居民张秀兰对着丈夫刘静生说了整整10年。

    张秀兰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一场变故,打破了一切。2003年6月3日,张秀兰突然接到了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说刘静生突发脑梗死,被送到了医院。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所限,我丈夫得的又是此类病中最严重的。”张秀兰说,手术虽然保住了命,但刘静生依然人事不省。

    张秀兰把刘静生接回家,给他唱他平时最爱听的歌、讲故事。丈夫以前喜欢看新闻和体育节目,她就省吃俭用买了一台大彩电,播放体育节目,希望丈夫醒过来。张秀兰每天都拿出两个小时,给丈夫捏胳膊揉腿,并跟丈夫聊天。

    张秀兰无数的泪水从来没有当着丈夫的面流过,在丈夫面前,她总是流露出最美的笑容。不抛弃不放弃,终于,在张秀兰的照料下,刘静生可以坐起来了。张秀兰欣喜若狂,继续拼命学习推拿按摩手法和康复技术,照料丈夫。经过9年精心照顾,刘静生现在不仅能坐、立、走,甚至学会了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只要他好起来,让我干啥都行。总算我的努力没白费”。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秀兰笑中带泪。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