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论:给钱就能上“十大品牌”藏怎样猫腻

2013-10-08 10:14:0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  

  记者近日在北京、济南等多个家居建材市场暗访时发现,“十大品牌”已成为商家们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十大品牌”究竟是谁评的?有多少权威性?其背后隐藏怎样猫腻?“只要给钱,都能评上‘十大品牌’。”北京一位从事了10余年地板销售的业内人士称,有些企业刚评上“十大品牌”没过几年就倒闭了。

  “只要给钱,都能评上‘十大品牌’”,揭露了诸如“十大品牌”之类行业评选的本质,以及泛滥成灾的根源。不得不说,现实中充斥了太多这样的“十大品牌”。前有“牙防组”,后有“中华脊梁奖”。如今,“牙防组”倒台了,“中华脊梁奖”也在千夫所指中黯然退场,但这种忽悠人的把戏却并未消失。此类山寨评选之所以盛行,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多么大的欺骗性,而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链,或者说,所谓的“十大品牌”评选本身就是一门“生意”。一些行业协会以组织评选的名义向企业收取不菲的会费或参评费,企业则通过获得“荣誉”来装点门面,增加其竞争力,双方各取所需,唯一的受害者当然只能是无辜的消费者。

  市场经济下,企业和商家挖空心思地取悦消费者,这应当是件好事情,但前提是必须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诚信经营。“花钱就能上”的“十大品牌”,毫无疑问不具备任何的指导意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并且还会让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无所适从,频频陷入“消费陷阱”。短期来看,企业和商家确实有可能因此而获利,但长远来看,这却是一种慢性自杀。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仅仅依靠“品牌”而生存和壮大,泛滥的“十大品牌”过度透支了企业的市场公信力,从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排斥。

  如何保卫行业评选的“贞操”?有人说,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有人说,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来发布评选榜单。这些观点都言之有理,但却缺乏可操作性。前者而言,职能部门也很难从眼花缭乱的各类评选中辨别出谁真谁假,后者而言,不要说这个“独立的第三方”很难找到,就算有,也难保不被企业所“公关”。在笔者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此类的行业评选活动,把评价商品的决定完全交给市场和消费者。消费者评价商品的形式决不是有形的“十大品牌”,而是在长期的消费行为中达成的共识。事实也证明,像“苹果”这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来不需要什么“十大品牌”的光环,因为其优良的品质和超前的商业理念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口碑,这才是最大的“品牌”。(吴龙贵)

[作者:王硕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