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心脏性猝死存活率低 专家呼吁推广心脏除颤装置

2013-09-26 13:00:00 来源: 中国医药报 
字号  

  世界心脏基金会规定自2000年起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世界心脏日”,以此呼吁全球重视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在9月29日“世界心脏日”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医院心内科佟佳宾教授呼吁:“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超过1500位国人因心脏性猝死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心脏性猝死抢救存活率很低,目前亟须大力普及相关预防及急救常识,并对高危人群推广使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

  抢救成功率低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因心脏引起的非暴力自然死亡。患有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心脏射血分数过低、患心力衰竭者,以及肥厚型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都是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据佟佳宾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早期预防,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体检、戒烟、平衡膳食、控制体重等。全球公认的心脏性猝死救治指南指出,心脏性猝死“存活链”包括5步:1.紧急求救;2.早期心肺复苏;3.早期除颤;4.早期深切治疗;5.专科医生诊治。

  “心脏性猝死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紧迫性三大特点,因此救治难度很大。”佟佳宾教授指出,心脏性猝死在发生前24小时内往往无预兆,从发作到死亡在1小时之内,发生后有效营救时间短暂(仅7~10分钟)。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4个时期。研究发现,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40%的心脏骤停发生时没有旁人在场或在睡眠中发生;救护人员很难在6~9分钟内赶到现场。这些因素导致近99%的院外猝死患者因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即使在院内有监控措施的条件下,心脏性猝死的存活率也不超过10%。

  亟须普及除颤装置

  据佟佳宾介绍,在心跳骤停发生后,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ICD进行电击除颤,使心律恢复正常。除颤时机异常关键,每延误1分钟,救治成功率就会减少10%。

  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推广公共除颤计划,通过立法强制培训公众使用AED,并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施救者免责。今年2月,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厅就宣布,未来两年内在全省新装450个AED,以挽救更多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佟佳宾说,AED是一种使用简单的便携式设备,按照提示将电极贴到患者相应部位后,它可自动识别患者心率,然后通过电击方式除颤。在发达国家的机场、商场、社区、娱乐中心、体育场馆、繁华街道等人群聚集且易发生心脏骤停的地方,都安装有AED,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清洁工、警察、911急救员甚至普通人都可进行救助。但是在国内,由于经济因素、法律责任等问题,AED的普及程度很低,大多数人不会使用。虽然国内一些机场的通道内也安装了AED,但是规定须由专业人员使用。

  ICD则是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该装置经患者皮下或胸大肌下植入胸部,通过导线监测患者的心脏节律,当出现异常节律时自行启动除颤治疗。目前,美国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ICD植入比例大于50%。

  “随着ICD植入适应证指南的制定及知识普及,2002年以来,我国ICD植入量明显增加。但是,目前在国内ICD主要被用于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中没有广泛应用(植入比例小于10%),亟待推广使用。”佟佳宾还表示,希望ICD制造商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以便更多的患者受益。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