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当“热灾”成为常态 要应急机制更要主动预防

2013-08-09 20:23: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近日,极端高温天气肆虐我国十几个省区市。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8月8日17时,全国共有1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8月6日至7日期间,高温影响范围180万~19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7亿。

  “今年实在是热得非常,热得出奇。”这样的感慨,不仅出自普通市民之口,连上海市气象局资深气候专家沈愈也连连摇头徒唤奈何。单就上海来看,在度过了“史上最热的7月”之后,8月初气温再度连续“破四”,并创出140年气象史上40.8摄氏度的高温新极值。

  酷热成灾。上海今夏最高等级的高温红色警报,已发出6次。今后,这样的“热灾”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沈愈等气候专家认为,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而且位置偏北、偏西,再加上“超常”的稳定,这背后是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在起作用。“像今年这样的破纪录的持续酷暑,需要多种因素叠加,才能最终形成。”所以,这样的极端天气今后会不会成为“常态”,这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从目前掌握的趋势来看,今后年均高温天数增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只要可能性存在,就是一种“警报”。如果“热灾”出现的频率上升,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办?气象专家傅易认为,热对人类来说,不是陌生的东西。但如果更热,“我们的思考就应该更深,防护的强度应更强,考虑的问题应更周到。”

  “热与民生”的关系,这是一个首要问题。这不仅来自大家的观察和感受,更要细致到“用数据说话”。上海气象应急减灾部门的专家张晖说,当一个城市的气温升至37摄氏度以上,其用水、用电量会激增;到了39甚至40摄氏度以上,更是会有不同一般的对应关系。热与蔬菜生产的对应也有规律。目前上海的气象部门已与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这方面的“数据化”研究。这个数据“背景”,是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基础。

  高温热浪,是一个多面体,可衍生多灾种,所以必须“大家都动起来”加以应对才行。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向记者强调,“高温就是灾害”,气象台的高温警报,就是灾害警报。有灾,就要有应急预案。“热到什么程度,马上就应该做什么事,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条条框框规定明确,才能真正动起来。”

  据了解,上海已经制订了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预案,明确了气象、发改委、经信委、教委、公安局等21个联动部门和单位。详细列举了高温的不利影响包括:易导致人员中暑,细菌性食物中毒相对多发;水、电用量增加,并可因负载过大而导致供水、供电故障增多;对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易引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高温环境下作业,还易发生其他安全生产事故;车辆易发生爆胎、自燃等,同时易造成驾驶人员的疲劳和不适,诱发交通事故……

  对应于不同等级的高温预警,都有明确的联动措施。比如预计日最高温达40摄氏度以上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