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70岁老人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家变成大家的家

2013-08-05 11:03:32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14年来,乔庆和似乎就在做着一件事:把自己的家变成大家共同的家。

    今年3月,他到城里定做了一块“唐庄乡西北区老人之家”的牌匾挂在大门上方,尽管有点小,他还是盯着看了很久。已经白发苍苍的乔庆和,今年70岁。

     倾其所有,为老人建一个“家”

    1999年,从登封市唐庄乡政府退休回到家乡南坡村的乔庆和看到一个现象:因为子女不在家,一些老人或孤独地坐在家门外,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半天无语,而由于子女不孝受虐的老人处境更是艰难。身体不错、还想干点儿事的乔庆和萌生了办“老人之家”的念头。当时,唐庄西北部山区还是穷乡僻壤,找个合适的场地都不易。看着他着急上火的样子,老伴提醒:“就把咱家腾出来做活动室中不中?”一句话让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这一年的9月18日,“老人之家”开张,一下子来了近20人,老乔把事情做好的信心足了。乔庆和没有料到,他本该清闲的退休生活由此发生了彻底改变。

    “家”该有个家的样子——

    “硬件设施不能太差,得说得过去。”乔庆和说。

    他请来工匠,改造自家上房。粉刷了墙壁,吊了顶,铺了地板砖,买了桌子、凳子,购置彩电、影碟机、功放机、音响,装上空调,活动室就建成了。

    来的人多了,“家”还得扩容。他硬化了院子地面,四周挨墙砌成了50厘米高的长凳,怕脏了衣服,周边还贴上了瓷片;后来,又相继购进100多个方凳,人多的时候,上房、两边厢房和院内都是人;院中栽有乘凉树,即便夏天也不热。

    一些必备的设施不能缺少。乔家大门外一块空地,硬化后建起男女厕所。包括村口到家门口115米水泥路、住宅南边的蓄水池,无一不是老乔为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修建的,这条路后来被称为“爱心路”,蓄水池被称作“便民池”。

    最初,乔庆和考虑得简单,“就是让大家来看看戏、学点保健知识、说说话解解闷儿”,活动日为每月农历逢九,一月三次,每次一个上午。

    没多久,大家就觉得不过瘾,每次的时间就延长为一整天。

    即使如此——

    “我每次回去都在巴望着逢九的日子,再也等不到了。”84岁的朱长发老人说。

    任仲明老人说:“有人说话,心里高兴,我整天惦记着这儿,连闺女都埋怨我不到她家去。”

    “离家远的中午就不让走了,留在家里吃饭。”正常情况下这一部分有百余人,吃的大多是糊涂面条、馒头、大锅菜之类的家常便饭,在过年过节时也改善一下生活、发点小礼品,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14年来,老乔贴上了全部退休工资,卖了15头牛,四五十棵房前屋后的大树,粗略算下来,足足有十五六万元。他乐观地表示:“菜是自家地里种的,新鲜无公害,这十几年种的粮食一斤没有卖过,有个天灾什么的也不用担心。”乔家厢房里,给老人备用的碗筷就有三大筐。

[作者:本报记者 张 永 赵新蛟  编辑:张丽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