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青少年谈王亚平太空授课: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2013-07-08 10:43: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物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今天看了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距地球300多公里的地方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物理课之后,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有了另一个称呼:王老师。

  “这一次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而且是在天地间上的课。不知道大家对我们这次太空授课的感觉怎么样?”6月26日返回地球的第一刻,王亚平念念不忘的仍是太空授课的经历。

  王亚平来自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此前她只是在战友面前讲过飞行计划。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上中国最高的“讲堂”——“天宫一号”。

  “面对浩瀚宇宙,我们都是学生”

  6月20日10时许,王亚平以鱼儿般轻盈的亮相,揭开了太空授课的序幕。

  失重环境下,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王亚平向大家介绍“质量测量仪”,一个安装在天宫舱壁的支架形状装置。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后再一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显示,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王亚平解释说,这个质量测量仪应用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仪器中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有一个系统能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随后,王亚平展示了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和水膜与水球。授课40分钟,天地间不断响起笑声和掌声。

  当地面课堂学生问到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时,王亚平不是简单回答,而是在聂海胜的帮助下用一套“杂技”动作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先是悬空横卧,紧跟着又倒立起来,然后介绍了天宫一号对上与下作出的方位定义。做完水表面张力实验后,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5个实验一一做来,王亚平风趣幽默,天地互动问答自如,一堂课讲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为了这堂课,王亚平花了不少时间备课,特意学习了青少年心理知识,还给院子里的孩子们上了好几次模拟课。“实验不成功怎么办?”面对此前本刊记者的问题,王亚平抿着嘴略一歪头:“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呗。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

  来自北京的大学老师张雅声评价王亚平的表现:“主题清晰,讲述生动,质量优等。”王亚平自己心中的好老师,则是“比较和蔼、有亲和力”的老师。

  扎着冲天“马尾巴”的她向着摄影机灿烂开讲的40分钟里,她的亲和力感染了孩子们和更多的人。

  关于她的长发,航天员中心曾讨论过要不要剪短。“最后我们还是认为,在太空看看长发乱舞的样子也挺有趣的,所以让她留住了。”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

  这种真实状态的展示,大概也是“亲和力”的一部分吧。

  科普是中国航天的重要任务

  来自人大附中高一的王义铎,是在地面课堂聆听王亚平讲课的600名学生之一。他说:“物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今天看了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位16岁少年的梦想是坐上神舟飞船,去看一看宇宙是否像电影“大片”所呈现的那样浩瀚美丽。

  作为我国第一次太空科普活动,这堂特殊的物理课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神十”飞行期间与王亚平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6年前曾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太空授课。

  我国是载人航天的后来者,在太空科普领域的实践也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理解、支持航天和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

  “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航天活动可以为他们树立一个很好的理念:学科学、爱科学并勇敢面对科学的风险,美好的科学目标才能实现。”

  1970年,从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周建平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投身航天事业的。

  王亚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3年观看“神舟五号”发射直播时,一个念头在刚进飞行部队两年的王亚平脑海中闪过:中国的飞行员中男性女性都有,现在中国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呢?8年后,当女航天员选拔消息传来,她毫不犹豫报名参选,最终从运输机女飞行员成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当航天员之前,这个职业在我眼里更多的是神圣、神秘以及航天员得到的鲜花和掌声。直到真正加入这个队伍,我才体会到这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王亚平说。

  “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超乎想象的付出,没有打败在一次次挑战中成长的王亚平。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习农活。

  初中毕业,家人希望王亚平读中专,怀揣大学梦的她偷偷背着家人报考了高中;高中毕业,她是理科班几十个女生中唯一不戴眼镜的,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军校,加入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队伍。她曾想过做律师伸张正义、当医生救死扶伤,“可是,谁能抗拒飞翔的吸引力呢?”

  对蓝天的热爱让胆子并不算大的王亚平变得勇敢。

  她一直记得第一次跳伞。8个女同学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兴奋不已,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指令一下,姑娘们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着跳第二次,机舱里突然间鸦雀无声——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褪去后,袭来的是恐惧……那天在返回的车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亚平和战友们一样,泪流满面。

  那一刻她突然感受到“热爱”两个字的力量:“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王亚平安全飞行1600小时,出色完成奥运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等任务。

  2010年5月,她和刘洋一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两名女性。

  太空环境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最初,王亚平的超重训练成绩一直没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让她难以承受。要强的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同伴刘洋是这样描述极限感受的:“我突然浑身冒汗,像晕车一样说不出的恶心,但我不能吐,更不能喊停。因为身体对训练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记忆,如果你第一次呕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

  像男航天员们一样日复一日挑战极限、对抗负荷,王亚平和刘洋在两年多的训练中通过了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在一年前的“神九”乘组选拔中,王亚平以微弱之差落选。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王亚平没有难过,也没有停顿,立即投入后续训练。

  “她是个质朴的人,看起来文文弱弱,其实内心很坦然、很坚强。”黄伟芬说。而在被记者要求描述自己的性格时,王亚平想了想,这样回答:如果说“简单”也是一种性格,那我的性格就是简单。□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白瑞雪赵薇

[作者:燕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