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为两岸“未来”牵手 台籍两“毅夫”献智慧盛宴

2013-07-05 10:15:00 来源: 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13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7月4日在京举办专场报告会,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全国台联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联袂为在场千余名两岸青年做主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在涉台圈里,有两位著名的“毅夫”先生,一位是来自台湾宜兰,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另一位是祖籍台湾台南,现任全国台联会长、以研究闽台文化见长的“学者型”官员汪毅夫。两位“毅夫”都来自台湾,发展在大陆,同样在各自的领域里成就斐然,他们既是台湾人中的精英,同时更是中国人中的楷模。

  4日,在2013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专场报告会上,两位“毅夫”联袂出场,纵论两岸经济文化,为现场千名两岸青年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智慧盛宴。

  平头、金丝边眼镜、水蓝衬衣,乡音不改。林毅夫一登台,就用闽南语和在场的青年朋友打招呼。“80年代末,我从美国回来时带来了一辆小轿车,在车管所办理好手续的那天,他们对我说,你这是北京第二辆私人小轿车。那是1988年……”林毅夫的故事从80年代末讲起,那时正是大陆改革开放的发轫之时,三十年多年来,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大陆的发展让六亿人摆脱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这也是我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根本原因。”大陆的腾飞与发展成全了一位蛮声海外的经济学家,也为亚洲其他经济体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而在林毅夫看来,台湾曾经丧失过优先享受大陆机遇的优势。“当韩国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大陆进行整合时,台湾却推出了‘南下政策’”将优势与机会拱手让人。这也让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年以后逐步超越台湾。”

  自特殊年代渡海登陆,林毅夫就再没踏上过台湾的土地。但作为台湾的儿子,他对故乡的关切却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有时候心里感到非常着急,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家乡发展的好。”

  对于离家的人,乡音、乡情,是永恒的话题。汪毅夫当日以《闽南语中的台湾故事》为题漫谈闽台文化。一句“牛拉到北京还是牛”的闽南俗话道出了台湾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本色不改的特质。与缜密理性的林毅夫相比,汪毅夫显得更为风趣幽默。在他的演绎下,闽南语的发展、闽台间的渊源,清代台湾学子赴京赶考的辛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汪毅夫的演讲充满乡音、乡俗、乡情。在演讲最后,他拿出两张特殊的车票,送给现场所有的青年。这“两张车票”,一张是从“永康”到“保安”,一张是“追分”到“成功”。在台湾,人人都知道这四座有名的车站。六十三岁的他也颇为新潮地借这四座车站的名字,祝福这些两岸的“未来”们“永保安康”,“追分成功”。

  2004年,两位毅夫曾在北大的“国是论坛”上同台演讲,一个讲文化、一个谈经济,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而私下里,每年两会期间,两位参会的“毅夫”也必定要抽时间相聚。此次为两岸青年再度联袂,也是暌违多年后在公众视野中难得的“牵手”。

  对于此次演讲,两位“毅夫”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发言让两岸青年明确自身的责任,他们才是两岸的“未来”。对于台湾青年来讲,他们更需要多多了解大陆,参与大陆的发展。“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当然是台湾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实现我们民族的中国梦。”(记者 李徽)

[作者:温雅琼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