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别让扶持资金成了“唐僧肉”

2013-06-17 09:47:00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  

    随着各类配套扶持资金不断推出,有些地方和行业出现套取国家补贴、资助、返税等扶持资金的寻租行为,并呈现流程化、链条化、专业化趋势。必须尽快堵住漏洞空间,确保公帑投放阳光公正,避免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类配套扶持资金不断推出且总量日益增加。笔者翻查,2012年仅7个国家部委的产业扶持资金大类项目就多达36种,“十一五”期间仅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就多达173亿元。此外,地方各级配套、扶持资金规模也逐年增加。这些扶持资金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但与此同时,专门套取国家补贴、资助、返税等扶持资金的寻租行为也日趋频繁,并呈现流程化、链条化、专业化趋势。

    笔者认为,针对产业扶持资金的寻租模式,有些地方和行业已呈现出“双向共振”特征和“寻租联盟”趋势,即少数政策执行者与部分企业、中介机构形成利益链条。必须尽快堵住漏洞空间,确保公帑投放阳光公正,避免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扶持资金的运行,涉及申报信息发布、项目评估筛选、资金使用监督等环节。细数近年发生的相关违法违规案件,可发现均在上述环节存在共性问题:首先,信息发布“准屏蔽”。各类扶持资金的申报信息公开滞后,信息发布私密化、圈子化。少数部门为了不想让别人看到信息,甚至刻意将信息发布在网站边缘位置,令不少真正需要扶持也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还未申报就“输在起跑线上”。其次,项目评估存在“灰箱”操作。资金管理者与项目审核评估者角色重叠,即便邀请专家参与,也多由主管部门指定,私相授受在所难免。再次,资金投放后“一了百了”,使用效果无人问津。由于缺乏科学监督和投放效益追溯机制,扶持资金成为“唐僧肉”,部分企业甚至以专门从事“套钱”为业。

    之所以少数企业成为“套钱专业户”,并且“如鱼得水”,除存在上述原因外,资金管理存在条块划分、交叉重叠漏洞是另一主因。以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为例,科技、工业、发改、国资、中小企业、财政等部门均设有相关专项,专项主题包括技改、新技术产业化、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等不一而足。部门之间难以互通互联,部分“套钱专业户”便针对不同部门“胃口”和关系,分别申报、多头拿钱甚至反复拿钱。

    为尽快消除这类现象,笔者建议加强监管,填补漏洞:

    首先是扶持资金信息充分公开。严格规定信息发布媒体的专业性、大众性和发布次数,杜绝“近水楼台”之弊。其次,改革项目评估机制。建立宽领域、跨区域、包括风险投资、专业技术和产业化专家在内的专家库,随机抽取评估人员,堵住利益方相互托请之路,同时充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引入第三方参与构建新型产业扶持资金投放机制。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使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与天使资金、风险投资、银行资本等形成一定比例、系数的捆绑配套,借市场慧眼甄别项目价值。还应尽快建立扶持项目资金使用和效益追溯机制,阶段性监督资金使用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率,并在项目执行一定阶段内和完毕后,聘请第三方开展综合效益追溯评估。

    当然,产业扶持资金不同于市场资本,旨在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意图,不能完全把短期投入产出当做第一评价指标。因此,在防堵各种机制漏洞的同时,还要加强公职人员操守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用制度和道德的力量共同遏制寻租行为。

[作者:黄楠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