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端午节,“孝子”陈一冰没能与父母一起吃晚饭。当晚7点,陈一冰“做自己的冠军”公益交流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这是他自去年9月开始做全国百所高校公益论坛以来的第八站。
论坛开始之前,陈一冰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十几名学生代表进行了半小时的前期交流。曾经面对奥运赛场的上万名观众,陈一冰也能从容不迫,现在,和十几名大学生坐在一起,陈一冰竟然脸红到了脖子根。“还是挺紧张的。”陈一冰在论坛结束后向记者表示,“这与比赛不一样。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演说家。”
不擅长演讲的陈一冰却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决定做公益交流论坛,他要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化为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的正能量,“因为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受过无数粉丝、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每个人给了我一点正能量,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我也期待能把自己的正能量发挥出来,希望帮助到其他人。”
陈一冰所说的的人生迷茫期,其实正是他的人生巅峰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操男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战绩,陈一冰既是中国男团夺冠的主力又如愿以偿成就了“吊环王”美名。个人竞技生涯到达了顶点,如何在未来的人生中继续超越自己,却成了难题。
“那时,我已经是奥运冠军,竞技生涯还有什么更高的目标可以追求?但每天还要面对艰苦的训练,加之伤病的折磨,以我当时的意志力已经很难再克服心理和身体上的困难,我随时都可能退役。”陈一冰回忆,“当我每天训练结束后打开电脑,看到网友们给我的鼓励、支持,我不能不受感动。在我已经无法靠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下去的时候,是粉丝、网友传递出的正能量,汇集成了支持我坚持到伦敦奥运会的巨大力量。在我看到他们的留言时,我就想过,这些人也许我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但他们却给了我那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奥运冠军,我不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吗?”
伦敦奥运会男子吊环比赛上,陈一冰遭遇裁判的不公判罚,几乎到手的金牌被判为了银牌,陈一冰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但他想到了国家形象,想到了正有无数观众看着自己,他不愿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难过,“所以,我对着电视镜头微笑。金牌属于谁,观众心中自有论断,我已经努力过了,何必再去追究结果。”
陈一冰回报社会的设想在伦敦奥运会后变为现实,2012年9月,以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做演讲为发端,陈一冰开始了“做自己的冠军”全国百所高校公益交流论坛活动。这对于在体操垫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早已习惯被别人欣赏的陈一冰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研究演讲主题。”陈一冰与他的团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到了第八场论坛开始时,陈一冰的演讲主线已经非常清晰——告诉大学生成功来自自律,从小事做起去实现梦想。
“有人说,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学识最丰富的时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要考大学,自己知道必须用功,又有父母、老师的监督;一旦考上大学,没了监督,知识就慢慢还给老师了。”这是陈一冰在演讲时的一段话,引来了现场大学生会意的笑声,“所以说,自律很重要。我有很多切身感受。比如,训练很苦、很难受时也不能请假;为了控体重,每天既要保证训练又要控制食量,晚上睡觉时饿得都想抱着枕头啃。其实,教练也不会太管你如何控体重,全靠自己,我也可以在食堂吃得很享受,但那样的话,还会有奥运赛场上的我吗?”
“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梦’,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实,再大的梦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奥运冠军的成功也是来自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陈一冰向大学生说,“我算有一定天赋的运动员,但不是天才运动员,我的成功来自每天比别人早到训练房一小时、晚走一小时。直到成功的那天,我才欣慰地告诉自己,我这只‘笨鸟’还挺能飞的。”陈一冰的幽默又一次引来满堂笑声。
完成一个多小时的论坛交流后,陈一冰的疲劳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比赛,但能够与大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还是让他格外满足。
已经30岁的陈一冰,离开赛场的日子越来越近,未来的人生规划则越来越多: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开办自己的体操俱乐部、玩赛车、写书……但无论想做的事有多少,做公益都会是陈一冰的主业,他还打算把这份公益事业越做越大,“希望未来能邀请队友一同参与”。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