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济南日报:“最难就业季”折射供需错位之痛

2013-06-14 17:23:00 来源: 济南日报 
字号  

  学了四年化学,毕业了却干起了文秘;学的贸易专业,进公司后发现专业知识完全应用不上……今年近700万大学生在“最难就业季”为找饭碗而奔波,他们发现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实在没那么容易;而在大学生们为工作发愁的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却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着急上火;职校生的就业率达到90%,学校反而为招生苦恼不已。这一系列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成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就业难

  毕业生: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容易

  23岁的夏丽是济南大学金融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她,正在为选择工作单位而奔波。“这是我第三次来招聘会了,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很多同学一样,夏丽在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失利之后,开始参加招聘会,或者网上投递简历,希望能借此找到合适的工作。“参加两次招聘会以后,我不指望找到一个待遇、环境都满意的工作,只要专业对口就行。”但是,现在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没那么容易。“学金融当然是想进银行工作,哪怕再小的银行都是好工作。但是,哪里会有银行来招聘会上招人呢?不用来招聘会就已经挤得头破血流了。”夏丽说,但凡是国企、银行等一些工资待遇好的单位,都不愁招人。

  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今年我省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总数达47.9万人,较上年增长1.57%。其中驻济高校毕业生人数14.8万人,省内院校我市生源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30008人,预计省外院校我市生源高校毕业生3000人,我市生源非师范类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达3.3万人,与去年略有增长。2013年一季度,全省共发布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需求8.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35%。生源人数的增加及需求总量的减少,使得2013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家都知道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所以对有录用意向的单位,都先不拒绝。”夏丽说,现在有两家岗位可以选择,一个是从大型超市的普通员工做起,一家是小型企业做营销助理,工资都是2000多元,也都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夏丽说,像她这样“骑驴找马”的同学有不少,没签约不是因为没有单位录取,而是单位都不理想。

  招聘难

  私企老板:问的多,真正来的少

  “现在不光是找工作难,招人更难!”这是不少小微企业共同的心声。“很多大学生为了迈好走出校门的‘人生第一步’,对工作岗位有许多期待。但是这些期待有些并不现实,或者说在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不能实现。”智联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值毕业季,不少大学生都在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但用人单位也在不停抱怨招人难。“我们带来的岗位不少,工资也属于中等水平,但是毕业生就是不‘感冒’,问得多,但是真正来的少。”在民营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上,103家民营企业提供了4500个就业岗位,涵盖生产加工、房地产、餐饮服务等20多种行业,但求职招聘两难的场面依然上演。

  两年前,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田齐大学毕业。毕业后的他立志要去一家比较正规、名牌的私企工作,可是,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呆了一年之后,有朋友劝他不如放下身段从小干起,小田通过参加招聘会到了一家叫做奔腾龙胜的小型企业。这是一家从事于柴油机生产、维修的小型工厂,老板50岁出头,也是自己创业。老板李先生对记者说,每次有大学生招聘会时,他们都早早地赶到会场,但来应聘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田齐是去年公司招进的唯一一名大学生。

  提起这个员工,老板李先生赞不绝口:“小田脑子活,计算机水平也高,我们这都是一些中年人,不懂计算机,他来了之后让我们这的信息完善了也便捷了,而且他也肯吃苦,跑起业务来也肯动脑子,这几年帮我们拉下了不少客户。”作为一家小型企业,他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他们这里工作。原来,田齐来到公司后,一边联系业务一边帮助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查询相关信息,员工信息、业务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等内容也被他全部“电脑化”。

  从市人社局发布的人才供求情况来看,虽然求职者人数众多,但是各类民营、股份制企业为招聘需求十分旺盛。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怕累、嫌待遇低、与所学专业不符是不少大学生求职难的原因,在传统产业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仍然出现较快增长,成为吸收劳动力的又一大主要容器。“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家境有所提高,尤其是一部分家境优越的大学生,并不急于签约,也不愿选择专业性和艰苦性的基层职位。”

  招生难

  职业院校:不愁就业,就愁招生

  “与那些上了大学的同学相比,我庆幸自己选择了技校。不仅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也可以让自己提前就业。学校只是我们走上社会的一个隧道,我已经提前走出隧道,并且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济南铁路高级技校轨道交通专业的徐娜说,早在三年前,她就明确了今后就业的目标———开地铁,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三年来,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高仿真地铁的模拟训练,除了学习到的知识全部能够学以致用,在驾驶员岗位上实现标准化操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一份待遇不错的好工作。”徐娜说,很快她就要走上青岛地铁驾驶员的工作岗位。

  现在不少企业为招聘一线工人犯愁,但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却坦言面临招生难的现实。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90%以上。济南技师学院的招生办负责人介绍,该校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7%以上,不少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订”了。“现在的大学都愁就业,我们学校不愁就业,就愁招生。”他说,现在社会普遍对技工人才存有一定偏见,认为工作辛苦,但社会地位不高。“目前技工的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希望高的就业率能带动更多的学生选择技校。其实,技工在专业领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在一线表现优秀的员工有很多机会可以晋升为管理人员。”

  济南铁路技工高级技校的校长胡震中认为,破解职业学校招生难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从自身来说,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加强订单式培养的规模,以特色专业打造品牌,抓牢学生技能培养;同时,要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并不是中考、高考失利之后的无奈选择,而是学生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发展的明确定位。胡震中说,“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在用工条件上不要设置学历门槛,让职校生有机会和大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尤其是在一线岗位上,让真正有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难在哪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错位

  针对济南地区的就业形势,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就业问题研究的专家、前程无忧济南分公司市场部主管孙磊。他认为,济南当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严峻,根据公司网站登记的信息,近两个月来,济南地区新增职位数量超过了3万个,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等待着求职者。

  之所以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孙磊认为,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多人持这种观点,上了大学,拿到了高的文凭,就应该对应地进入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阶层,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辛辛苦苦读了大学,毕业后却只能靠卖力气为生,肯定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所以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硕士研究生卖烤地瓜,会成为轰动的新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高职、中职毕业的学生,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就业期望值没那么高,反而成为“适销对路”的“畅销产品”。

  此外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也出现错位。自己辛辛苦苦所学的专业最终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让不少人饱尝了就业的辛酸。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低端制造向中端制造转型的关键时期,长期存在的“技工荒”并未从根本上改善,

  其数量、层次、结构仍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匹配,否则必然出现供需错位、失衡,而其背后则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错置浪费,还有成千上万青年对未来的恐慌与焦虑。

  各方声音

  中介机构:

  学习期间多实习

  “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在大学四年里没有培养起动手能力,眼高手低,适应不了工作岗位。”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说,有不少公司会定期到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招聘会。“公司招人的首要条件,就是他要能胜任工作岗位,至少要具备这个潜质,所以用人单位比较喜欢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他建议,大学生在学业之外,应争取一些实习

  机会,在今后想要从业的岗位上进行锻炼。

  人社局:

  先就业、后择业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马炳光表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要立足现实,“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能顺利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是好事,但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每一个人都专业对口,供给与需求之间总是会有错位、不匹配的现象。”马炳光认为,破解就业难,一方面需要合理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毕业生要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的必备技能,努力适应岗位的需求,要多参加社会实践,

  提升就业能力,为求职就业做

  好充足的准备。

  师范院校:

  教师招聘应提前

  作为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每年走向教师岗位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然而,每年的师范毕业生都对自己当老师的前途忧心忡忡。“每年的教师招考都排在专升本、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之后,大概7月到8月左右,但是我们的毕业生都在6月离校了,这对他们的就业非常不利。”学校就业办公室副主任褚庆成表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是主要的阻碍,过晚的招考时间会让他们心理压力增加,建议相关部门提前考试时间,并且增加入围比例。增加扩展比例之后,也能抵消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比如前几名的学生考上了公务员或者研究生,不希望当老师了,那么可以让后面的人递补,这样对用人单位、对学生都是一种利好,”褚庆成说。

  (本报记者 王晓菲 刘钦涛)

[作者:朱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