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海南将引进生物塑料 90天内可降解为有机肥料

2013-06-14 15:58:00 来源: 海口晚报 
字号  

  说起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肯定名列其中。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塑料,因其轻质、不溶于水、可塑性强、应用广泛等特点,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塑料工业迅猛发展带来的“白色污染”,也开始让人们头痛。

  有没有一种可以替代塑料,却又不会造成“白色污染”的材料呢?近日,海南省多部门牵头,组织十多家企业赴广东考察生物降解塑料生产技术。一直先行先试的海南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前面。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治理工作难以为继

  在海口一些村庄的垃圾堆放场,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个装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的塑料袋堆积成山。一阵风吹来,很多破烂的塑料袋和包装袋随风而起,四处飘落。

  这些随风飘落的塑料和泡沫制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分解,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实验数据表明,塑料在自然中的分解时间在200至400年间,有的甚至达到500年以上。

  对于“白色污染”,人们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在新疆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265.3公斤,并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最严重污染田块地膜残留量高达597公斤/公顷,相当于地里已经储存了10层地膜。

  “大量的地膜残留,将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严昌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种子播种之后如果刚好处在地膜碎片上,对发芽有影响,缺苗的现象可能非常严重,导致减产。另外,会影响到水分和养分的运移,对农作物根系的生长也有影响。据测定,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

  “海南尽管是热带省份,但农业地膜的使用量同样非常大。”海南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说。

  据介绍,“白色污染”的另一个源头就是随处丢弃的塑料袋。据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最高达30亿个,其中用于买菜的就达10亿个。以我省居民为例,吃快餐打包都要拎上几个塑料袋,最后这些塑料袋都变成了“白色污染”的源头,最终成为环保“痼疾”。

  据周鸿勋回忆,多年来,海南一直在为消除“白色污染”而努力。早在2000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消除白色污染的决定》,明确提出从2000年5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经营中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2000年,海口市人民政府也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了《海口市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办法》,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修订。

  但由于立法滞后,缺少相关的具体处罚条款,治理“白色污染”在实际操作中一直不能有效地执行。立法的滞后,使“海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政策几成“一纸空文”,治理工作基本处于停滞与半停滞状况。

  塑料制品融入生活

  新替代品应运而生

  1907年7月14日,美籍比利时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注册了酚醛塑料的专利。《时代》周刊将贝克兰称为“塑料之父”。

  “一百多年来,塑料产业的发展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可谓十分迅猛。如今,它已是人们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材料。”海南省塑料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是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不过,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如一些农用土地因废弃地膜的影响而开始减产,废塑料引发的“白色污染”开始让人们头痛,塑料餐盒无法有效回收,生活用塑料垃圾难以处理……塑料废弃物剧增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迫切希望寻找到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替代品,生物降解塑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打破了不可降解的化石塑料一统天下的局面。

  据悉,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材料为生物淀粉,生产过程能耗小,碳排放量低。而且,生物降解塑料能够在90天内通过微生物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参与生态循环。

  这种新型降解材料的出现,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看到了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希望。

  我国掌握最新技术

  淀粉加工生物塑料

  今年5月底,由海南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塑料协会牵头,我省十多家塑料生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前往广东考察生物降解塑料的生产。

  在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的两家制造厂里,考察团成员看到了生物降解塑料的生产过程。随着流水线的运转,土豆、玉米、地瓜等淀粉食物被加工成一颗颗的生物树脂颗粒。随后,这些生物树脂被塑料加工机器制造成塑料袋等成品。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生产出来的生物塑料还带有爆米花的清香。考察团成员打趣说,用这种袋子装食物更容易让人食指大动啊。

  在考察团成员、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张玉苍看来,生物树脂与塑料成品的比例能够达到1:1,也就是说,1吨生物树脂可以生产1吨生物塑料,而且这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水、废气的产生,是一种新型的低碳环保材料。

  据上九公司总经理祝光富介绍,作为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生产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每年生产生物树脂500万吨,其中90%用于出口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祝光富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了降解塑料的概念,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响应。历经30多年研究后,才产生了多门类降解塑料产品。生物降解塑料是最近几年突破的科研成果,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该技术。

  加工生产生物塑料

  海南优势得天独厚

  经过数天的考察,我省的十多家塑料生产企业与上九公司就引进生物塑料生产设备和技术达成了初步意向。作为考察团中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海口美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永强的动作最快。考察结束时,他与上九公司合作的我省第一条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已经进入了实质谈判阶段。

  对生物降解塑料发展前景颇为看好的蔡永强告诉记者,生物降解塑料目前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而他的公司主营项目之一就是农用薄膜。虽然相比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生物塑料的材料成本稍高。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将给生物降解新材料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样有意引进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的澄迈源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坤松则表示:“这个东西(生物降解塑料)迟早是要搞的,早搞自然比晚搞要好。”

  在研讨会上,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张玉苍分析认为,之所以政府和企业都对生物降解塑料看好,除了其拥有广阔的前景以外,另一个就是海南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海南岛四面环海,在限塑行动中只要把握好机场和港口,外省产品就难以进入岛内市场。资源优势则是指海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可以为生物塑料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张玉苍教授举例说:“比如省塑料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海南每年可产10万吨木薯,仅这一项就是不小的产能。”

  “海南这座国际旅游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也是每一位海南公民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认为,生物降解塑料对于加强海南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企业在推广和宣传这种新型材料时都应该不遗余力。

  在此背景下,由海南省塑料协会发起的以“共同推广生物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为宗旨的“海南生物塑料产业联盟”适时成立。海南全省的塑料生产企业、贸易企业、消费企业都可以选择加盟,为发展生物塑料,消灭“白色污染”贡献一份力量。

  全社会需共同发力

  开辟生物塑料市场

  记者从海南省塑料协会了解到,目前我省共有200来家塑料生产厂家,今年海南全省的产值在60亿元左右。“尽管目前来说这个数据并不显眼,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这个数据正在以每年15%以上的数据递增。”该协会负责人说。

  早在2008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海南就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违规者最高罚款10万元人民币。这个规定的限塑标准要高于国务院颁发的“限塑令”,《规定》同时称海南将对生产塑料购物袋、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替代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为消费者免费提供环保购物袋的企业,可以列入生产成本税前列支。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限塑令基本是一纸空文。海南的200来家塑料厂基本都是生产塑料购物袋、垃圾袋等不可降解的化石塑料制品,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一些塑料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被逼的”,其实我省早就有数家生产可降解塑料的企业,但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都是因为价格战的原因,成本高的可降解塑料袋斗不过外地运上岛的普通塑料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目前我省70%以上的塑料制品来源于岛外,如安徽等省份。因为价格更低的外省塑料制品能够轻松进入海南市场,所以本地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而更多的塑料生产企业目睹这种现状后不敢轻易尝试转型。

  在海南省生物塑料产业联盟的成员看来,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如政府应该尽早立法,对不可降解的化石塑料产品禁止销售或施以环保税等重税,同时相关执法部门对机场、港口进行监管,控制外省不可降解塑料的流入;企业则应及早改进或提升生产线,生产可降解塑料或生物降解塑料,将“白色污染”扼杀在源头;加大对商家和市民的宣传力度,让大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自动选择可降解塑料产品的消费习惯。(记者 邓宇/文 陈元才/图)

[作者:吴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