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 海上船
“天星小轮”的名称并非从一开始就有。
香港开埠初期,很多道路并未开辟,如果要去稍远的地方就可能要借助船。1880年,一位波斯人成立了“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以一艘名为“晓星”的蒸汽船开始了载客轮渡的服务。
据当时报纸记载,早期的渡轮服务每相隔40分钟至1小时开出一班,往返于中环毕打街和尖沙咀九龙角,每逢星期一和星期五暂停服务,以补充煤炭作燃料。1890年,“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共拥有四艘单层小轮。不久,这四艘小轮均增设了上层客舱。
之后,一名亚美尼亚裔商人买下了所有小轮。由于船队所有船只都以“星”字为名,“天星小轮”的名称也因此诞生。1898年5月,天星小轮公司正式成立。
至此,“天星小轮”的名气越来越大。不止于此,目前的九艘小轮也因它的名字而进行了富有寓意的设计:传统双头式设计,船顶烟囱上有四颗星作为装饰;船身上白下绿,上半部分的白色代表天,下半部分的绿色代表海。天星小轮将天与海通过这种方式合二为一。
天星小轮的码头“天星码头”也曾经历了几度变迁。第一代码头十分简陋,由木结构加禾杆草搭建而成;1912年第二代码头原地重建,属于维多利亚式建筑;1958年,码头搬迁至爱丁堡广场,并更名为爱丁堡广场轮渡码头,码头上的大钟是香港最后一个机械钟楼,成为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目前的第四代中环天星码头启用于2006年11月,它以第二代码头及钟楼作为蓝本,采用维多利亚式建筑和电子仿古钟楼,以重现天星小轮的标志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