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活力的影像读本
——观电视剧《温州一家人》
作者:范咏戈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是著名编剧高满堂又一部向观众兑现承诺的力作。曾创作了《闯关东》 《钢铁年代》等作品的高满堂曾经说过:“我创作的,必须是共和国不能忘记的人,是给我们精神力量的人,而且让我们的世界观、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积极和愉快。一句话:‘真正的中国人’”。《温州一家人》秉持剧作家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选择“温商”为改革开放立传。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温州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民族创造力。中国历史上一向有“越人善贾”的说法。温州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永不言败。他们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筑码头、打天下。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他们以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劳精神,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零资源优势。“温州模式”与“深圳模式” 、“苏南模式”等共同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创业史诗,应当进入中国的影像记忆。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一定要有它的精神书写。温州精神就是《温州一家人》之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他“既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着中国改革开放之难。但精神书写显然不等同于说教。
《温州一家人》也像高满堂的其他剧作一样,善于讲故事,注重给故事一个好的形态。周万顺一家人,既有“家”的形式,但这个家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 。一家四口走向了四面八方:国内国外、东西南北。周万顺辗转在温州、杭州、上海,最后到大西北,故事中阿雨在意大利的线索极大地拓宽了剧的叙事时空,给“温州精神”更完整的诠释。儿子麦狗也是从南方到东北、西北,放射性结构中的每一条线索都饱满地叙述着一种经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之初,周万顺颇有远见地把只有13岁的女儿阿雨送到意大利去留学闯荡;而他果断卖掉瑞安老家的房子去温州拣废品、卖鞋子;妻子赵银花从一粒钮扣中看到了商机,跑到苏州去拣钮扣,卖残次钮扣,到最后包销苏州濒临倒闭的国营钮扣厂的钮扣;麦狗先是跟着父亲拣垃圾、卖皮鞋,最后远走东北开眼镜店。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都在淘第一桶金。在意大利的阿雨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语言不通、人生地疏的困难,端盘子、当童工、做缝纫。周万顺在摆地摊卖鞋时被城管追得满街跑,还因鞋厂老板的事被牵连进了拘留所。赵银花跟着丈夫吃尽苦头,最后到了片瓦无存的境地。但是温州人是永不言败的,正是在这些难以想像的坎坷中,他们成为敢立潮头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造就着人生的辉煌。这些普通的温州人改写着中国的历史。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周阿雨在意大利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公司。周万顺也终于打出了油,周麦狗最后在陕北做了一名乡村教员。中华民族的活力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群温州人身上被放大、彰显。
这一家人既是一方水土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记忆。这些人个人奋斗的成功离不开环境的宽松, 《温州一家人》把这一家人在二十多年的打拼中取得的成功紧密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步,因而它属于那类“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作品。温州精神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一家人身上的点点滴滴恪守温州老话:“忍一忍,吃不尽” ;“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 ;周万顺对“四眼”和“棠梨头”的情谊,阿雨对意大利卡乔爷爷的感恩,她对黄志雄和法国人雷昂的情感付出;麦狗与禾禾的爱情……点点滴滴中都承载着民族美德和历史重负。当阿雨被意大利的商业对手认为是个“不可思议的女人”时,在周万顺一个人苦苦地守在陕北高原,在露天的油井上吃冷饭的时候,本已离婚的妻子银花找了来,而且带来了阿雨给他的救命钱,两人相拥而泣。开采石油成功后,周万顺按照国家政策把油田交给国家,毅然又回到瑞安老家,这是一家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但此时他们的生活已进入小康。这是千千万万温州人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富裕起来的缩影。
作为一部温商传奇,温州式商情与温州式亲情的交织,再加上故事的大开大合赋予《温州一家人》一种非凡气象,构成它的承载和厚重。因为人物的命运被推向极致:周万顺经历了濒临破产,阿雨被迫扮演了复仇女神的角色……叙事张力大大开拓,形成欲罢不能的看点,因此,《温州一家人》称得上是一部内容承载了厚重、形态独特的改革题材创新力作,是一部民族活力的影像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