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拟5年后全省各地级市均有临终关怀相关机构

2012-11-20 14:34:0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痛入骨髓

  重视生命质量不求延命

  癌症晚期患者是“康宁病区”最疼痛的病人。

  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的症状有疲乏、食欲减退、剧烈疼痛、呕吐等,这对患者本人和家属来说都是极大的折磨。

  “康宁病区”有一位“广州仔”,与病区的不少癌症病人一样,他的病情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虽然才44岁。但砸进多少钱也没能阻止他的下咽癌向全身转移。

  妻子决定带在上海创业的老公回家,给父母一个交代。因为很多医生都料定他“顶多十来天就走了”,两位老人心灰意冷,家人都想让儿子回家,但妻子舍不得:“我们夫妻感情深,如果回家睡门板,我只能看着他不是痛死就是饿死。”于是,两周前,她坚持让丈夫住进了“康宁病区”。

  刚到病区,“广州仔”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入骨头,真正是“痛入骨髓”,于是,医生不断向他体内打入镇痛剂。医生表示,镇痛剂可以成瘾,但“康宁病区”的镇痛剂剂量不受限制,因为病人的癌痛可以让人生不如死,他们本身没有治愈的希望,成瘾与否已经不再重要。

  通过两个星期的调理,渐渐地,“广州仔”已经可以吃些牛奶、橙汁等流质食品,也可以被搀扶着下床自己去洗手间。“他自己,还有我和孩子们谁不是想他活久一点,他来这里之后轻松多了,不会像做放疗那么痛苦,我们也不会被限制探视时间,可以陪在身边,家里人也想通了。”妻子说。

  人生尽头

  长期卧床老人占1/3

  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是“康宁病区”最多的,他们往往百病缠身。其中,患大面积脑梗塞后遗症,只能长期卧床的老人就有十余位,占“康宁病区”病患的三分之一。

  不慎摔倒的83岁老人梁淑妹,治疗后回家静养,因为肢体疼痛活动受限,家人不了解专业护理,两个月后背部出现压疮,溃烂的皮肤坏死,送到“康宁病区”后由护工为其定时翻身,由医生治疗压疮,家人也放心许多。

  高位截瘫的青岛老人杨绍棠,妻子去世,独女在广州工作,经常出差。老人几乎发不出声音,但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地看电视,来了人都要笑着示意。

  66岁的基层干部胡念青,大面积脑梗塞并有轻度老年痴呆,平躺着的他看到人来,都会说过来“坐一下”。

  每位病人的床头都贴有不同的标示,让护士能够针对病人的情况注意调整照料方法。

  医护人员

  尊重生命无常再坦然面对结束

  在康宁病区,临终关怀的主体是医生、护士和护工,医护人员主要负责治疗,护工主要负责生活起居。他们常说:“在其他科室,他们面对的是病人的好转和痊愈,但在这里,面临的永远是病人的死去。”

  从病区建立就在此工作的主任黎梓雯医生和护士长曾文婕对此体会最多。

  黎梓雯在内科工作数十年,看过太多病人在痛苦中离开人间,“肠梗阻的病人,最后常常是饿死、干死,癌症病人则都是疼死的”。在她看来,临终关怀从病人和家属的需求出发,应更人性化。

  曾文婕过去是外科护士,她说,在医院里,“康宁病区”并不热门,“太脏,没人愿意去,新去的都吃不下饭”。来到这里的护士都要求有足够爱心和耐心。跟急诊科比起来,“康宁病区”可以算是医疗二线。

  “秋冬季天气不好的时候,病人的病情突然就急转直下,甚至几个病人一起爆发,两三天就会走一个,看得再多还是会难过的。但来到这里之后,我们真的更珍惜生命,更珍惜和他们在一起最后的时间。”

  这样的心灵洗礼在这里一次次地重复,“生命教育”或者“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护人员都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对他们来说,只有首先尊重生命的无常,才能坦然面对最后的结束,也才能把这种安然面对的心态传递给病人与家属。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