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人民幸福”的中国之道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综合中国已发布的各类远景规划,2020年,中等收入者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覆盖全民,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之列。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但要到2020年中国才有可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使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都通上水泥路,使每个自然村接上宽带,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1名全科医生。
长期从事民调工作的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执行总监王文俊说:“贫困的、低水平的、短暂的愉悦不是幸福,富裕的‘焦虑’也不是幸福。探索制定一套可测量、可考核的幸福指标就是要迫使各级官员去探寻百姓幸福的‘最大公约数’,使人们更加趋近幸福。”
与发达国家的幸福挑战不同,中共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在于弥合差距。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中共和政府要满足人们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在老少边穷地区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脱贫致富。
十八大代表、中共益阳市委书记马勇说,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在拉大,需要改革城乡二元的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面对复杂的国情,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中共要兑现为人们谋幸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承诺,不能光看平均水平,漠视不幸福的地域和个体,必须识别不幸福的人群,寻找影响幸福指数提升的根源,从而提高整体的幸福水平。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一书作者大卫·弗格森认为,过度的物质主义倾向是西方国家的教训,对中国来说,幸福治理和经济转型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