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艾启平)“10年后的今天,宜昌正由全国交通中的一个中西部‘节点’逐渐转型为区域枢纽。”湖北宜昌市8日介绍称。
蜀道难于上青天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即便在10年前,宜昌仍由“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之说。
10年前,每天进出宜昌的列车不足10趟,到武汉要5个小时左右,到广州、北京、上海要1天左右时间,到四川、重庆,要从湖北襄阳中转。
10年前,宜昌的公路也不是很发达,宜昌向西与外界交流,主要经318国道联系。宜昌到恩施走318国道要10小时以上,到四川、重庆也至少要一天以上。
宜昌,正是经长江航运入川的蜀道起点。峡江的峭壁上依旧可见的栈道,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险要的道途,江边船工号子里口口相传的长江险滩被比做鬼门关。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到了两大宏伟梦想:修建三峡大坝、建设川汉铁路。然而,川汉铁路,一修就是百年。
交通发展先导战略
宜昌是湖北加快发展、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宏彦介绍说,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先导战略。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宜昌市公路、港航及站场(物流)建设投资总规模为480亿元人民币,占湖北省规划规模的16%。其中,港航、站场(物流)项目居全省第一位,公路项目居全省第二位。特别是香溪长江公路大桥、三峡国际邮轮中心码头、三峡茅坪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均已纳入湖北省的“十二五”交通规划。
随着葛洲坝、三峡工程的陆续开工建成,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宜昌的交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的开拓,更是成绩斐然。
宜昌成为中国中西部接口处,道路、铁路曾是跨越不了的鸿沟。2010年,宜万铁路开通宣告宜昌作为全国铁路节点时代结束,孙中山先生两大梦想,都在宜昌圆梦。宜昌,正式融入到国家“八纵八横”铁路主骨架之一,成为沪汉蓉铁路快速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7月,汉宜高铁通车,标志着宜昌进入高铁时代。
10年开拓,沪渝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宜万铁路等国家级交通大动脉横贯东西、畅达南北,将宜昌与世界紧密相连,更让宜昌成为区域交通枢纽。
10年后的今天,纵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以汉宜高铁为代表的全新铁路干线、湖北省第二大的机场三峡机场客流直逼100万人次、不断拓展的长江黄金水道……
交通枢纽改变一座城
今年“十一”黄金周,宜昌市共接待游客137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39.7%;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来自四川大学教师的朱展言表示,“喝杯茶的功夫,就能从成都到宜昌,如果觉得太快,睡一觉也能往返两地。”而这些,都得益于宜昌交通地位的改变。
在宜昌周边当阳、远安、秭归、枝江的景点,宜昌本地居民张婷如今都能直接通过高速公路往返,即便是偏远的五峰、兴山等山区县,随着宜巴、宜张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建设,也即将纳入宜昌“一小时”城市圈。和10年前相比只有1条汉宜高速相比,如今荆宜、沪渝、翻坝高速公路等,给了张婷这样的自驾族更多选择。
今年10月,从深圳赴宜昌考察投资的周红停留当地两周后感叹,从大山里的企业,到沿江的工业园,如此便捷的交通物流,让他看好宜昌这块“宝地”。
2011年宜昌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41亿元人民币,这继2008年突破1000亿元仅3年的时间。宜昌一跃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