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内蒙民企煤矿称要主动为政府长脸 亏损也不停产

2012-11-06 14:20:0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被逼出来的内蒙古最大煤化工企业

  伊东集团的实力和杨二喜作为企业家的长远眼光,也是其实施“三不原则”的关键所在。

  杨二喜坦言,伊东集团能有今天全是被逼出来的。

  1996年,国企改制而来的伊东公司年销售煤炭不足60万吨,却要养500多名员工,一年下来亏损200多万元,企业高管请客人吃饭都得赊账,以至于公司所在地的饭馆都不愿接待伊东集团的员工。

  煤炭生产不挣钱,只能另寻他路,为了生存,杨二喜与当时的伊克昭盟科技局和中国煤炭研究所合作,尝试进行煤炭转化深加工。几经磨难,伊东集团的煤转化项目终于试验成功。转化后,每吨煤增加利润20元。煤转化使伊东集团逐渐扭亏为盈。2004年,伊东集团年利润达到4.4亿元,同年煤炭市场开始全面转暖。

  2006年到2007年,煤炭价格一度疯涨,有时一天每吨煤涨100元,原煤的利润达到了暴利阶段。有人曾一度嘲笑伊东集团的煤转化投资失误。

  但在杨二喜看来:“电厂连年亏损,而煤矿持续暴利是极不正常的,利益再分配是早晚的事情。”面对质疑,伊东集团反而乘势而上,滚动投资,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打造了伊东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延长煤炭精加工产业链条。200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授予该园区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当年获此殊荣的内蒙古企业只有两家。

  伊东集团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煤化工的大循环,并逐步加大煤化工产业的比重。目前200多亿投资已让伊东成为内蒙古最大的煤化工企业。

  煤转化带来的抗风险能力

  早在2007年,杨二喜就要求公司及早夯实基础转型升级,做好风险抵抗的全面准备。

  据悉,自2004年开始,伊东集团先后投资200多亿元用于煤化工,包括东方能源化工、东屹华工等项目,从传统的煤炭生产运销企业转型为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2012年10月15日,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大路工业新区的东华能源的一期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已正式投产。东华能源总经理付二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项目总投资75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6亿元,利润可达12亿元。而公司正在筹备的年产4×30万吨乙二醇项目和年产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将投资100亿元。

  伊东集团的另一大项目——东兴氯碱综合项目的一期工程也正处于调试阶段,这个投资75亿的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目前该集团相关项目已具备年转化原煤500万吨的能力,如果所有的深加工项目真正发挥作用,伊东公司每年可转化煤炭1000万吨。这使伊东集团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虽然遭遇煤炭市场寒流,截至今年9月份伊东集团已实现净利润11亿元。

  杨二喜认为,从2012年开始,10年甚至20年之内再不会有前几年那样的煤炭利润空间。煤炭企业必须看清形势,紧随国家战略调整,在能源资源方面做好转型升级。

[作者:史建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