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曹林:媒体人要有“小三精神”

2012-11-03 11:12:5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小三过街,人人喊打——让媒体人要有“小三精神”,颇有点儿冒天下大不韪的反道德意味。不过我指的“小三精神”,绝不是时下流行的那些插足别人婚姻家庭的第三者,而是指双方当事人之外中立客观的第三方。

    记者当然别当第三者,但一定要习惯做“第三方”,也就是公正的旁观者。打个比方,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还是等在厕所外。记者的报道要做到中立和客观,自然要将心比心和设身处地,既要替厕所外的着想,也要替蹲着的着想。

    媒体人应该坚守的“小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媒介素养内涵。

    首先的要求是,老老实实地当“三儿”,而不是争着去当“老大”——也就是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和开放的心灵,而不要自负偏执地以握有真理自居,自以为掌握着真理和真相,拒绝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提供的事实。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实是有限的,不谋求话语霸权,保持一种可能被更有理的观点、更确凿的事实说服的心理准备。

    这一点上,央视记者柴静做得非常好,“第三方”的角色扮演得非常成功!柴姑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新闻调查》早期采访时,常用的采访句式是“但是……?”“你不觉得……?”“难道你没想到……”有人喜欢那个时期的采访方式“更短,更直接,更来劲”。后来她意识到这样的问句中包含着一种迎合公众的快意恩仇和预设立场的自负。后来她的问句变成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不是反驳和交锋,是她也不明确什么是一定正确的,只想提供一个供人判断的可能性,人摆动一下,板结的思想土壤就松动一点,空气的缝隙就多一些。

[作者:曹林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