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曾国藩后人曾约农:没钱租车,步行上课带狼狗

2012-11-02 10:16:00 来源: 三湘都市报 
字号  

  民国时期,曾约农(右)与堂姐曾宝荪在长沙一起创办了长沙艺芳女子中学。

  看网上八卦,说一家著名的外语培训机构,有个拥有无数粉丝的麻辣教师,他最潮的行为,除上课跳艳舞,还带着条上万元的哈巴狗陪教,引得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嗷嗷直叫酷!其实,这算什么,带条哈巴狗一点都不刺激,如带条大狼狗那才叫真酷!别说没这样的事,70多年前民国时期,长沙的曾约农就这么玩过。说到底,现在的一些潮法,都是他们玩剩下的!

  抽时间到处去“走穴”, 贴补自己的学校

  曾约农,曾国藩二儿子曾纪泽的长孙,自小由祖母郭筠督课经书,在家乡双峰县富厚堂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曾氏家教训练。不久跟着祖父出使英、法两国,小小年纪,在英国生活了六年,学了一口纯正的伦敦腔。回国后,长到十六岁又去英国,直至1916年在伦敦皇家矿冶学院毕业回到长沙,帮助堂姐曾宝荪在曾家的私家花园创办长沙艺芳女子中学。

  在这所学校,堂姐是校长,兼教英语和生物两门课。曾先生则是教务主任,兼教英语和数学。两三百人的寄宿制学校,没有几个专职的行政、后勤人员,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工作繁重可想而知。但像曾先生这样热爱教育工作,有教学经验,英语又呱呱叫的老师,在那样的年代想不成为香饽饽都不行,所以,被别的学校聘请去上课是常有的事。曾先生也乐得抽时间到处去“走穴”,赚点外快贴补自己学校办学的不足。

  说起来是璎珞之家,外人看起来,以为他们一天到晚如何钟鸣鼎食,其实完全不是。曾家到三四代后,信守先祖的家训,远离官场。大家只在各自专业上干着本分职业,并没有挥金如土的本钱,还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手头经常拮据。比如艺芳中学时期的曾家姐弟,穿的是棉布衣,吃的是腊八豆、青辣椒炒肉之类的湘菜,一派朴实、淡泊。

  无钱包车,带着外表彪悍的狼狗步行上课

  上世纪30年代在长沙当一名中学教师,那是相当体面的,特别是有点名气的,经常被各个学校请来请去。请的学校多了,收入多了,他们就可以自己包一辆黄包车(即人拉的胶皮车),在一所学校上完课,由车夫拉着飞奔到另一所学校,黄包车车头前的小铜铃叮铃叮铃地一路响过去,比现在的一些教师自己驾着私家车神气多了。

  但曾约农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估计湘雅医院董事长、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职位,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经济上的好处。大概是1935年,曾约农在长沙明德中学兼职教高三班的英语。那时,明德位于长沙市城北的泰安里,艺芳位于城北的局关祠,两校虽不很远但并非近在咫尺。曾约农经常在上完艺芳的课后,匆匆徒步赶往明德。

  曾约农没有黄包车,但他有条外表彪悍的狼狗。曾老师每次去明德中学上课就带着它。一路上,这条狗跟在曾先生身后,他快步走,狼狗也快步走,他跑,狼狗也跑。到了学校进了教室,讲课时,狼狗就蹲伏在讲堂旁,对着学生一动也不动,宛如寺院里的文殊、普贤法座前蹲伏着的狮与虎。等曾先生上完课收拾好讲义,它又屁颠屁颠地跟着回去。这个逸事,在民国时期的长沙教育界可是一段美谈呵!

  蓬头垢面、一副乡巴佬样子做罗素的翻译

  1920年,长沙艺芳女子中学曾举办过一次文化盛事,那就是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学者和章太炎、蔡元培、张东荪等国内一流学术大鳄来长沙讲学。那时记者的报道用了“万人空巷,听者如潮”这样的词语。后人不禁好奇,市民空巷去听什么,大家能听懂吗?罗素的哲学思想那么深奥,有合适的翻译人选把它从英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中文吗?否则,这些学术交流岂不是自娱自乐!

  湖南学界的组织者想到的翻译人就是曾约农。第一场报告开始,罗素隆重出场,西装革履,绅士派头,叼着根很大的烟斗,含混不清的英文单词在他的喉咙里滚动。英国人天生的傲慢态度真有点令人望而生畏。接着,曾翻译出来了,不到三十岁的样子,个子不高,虽然朴素无华,蔼然谦逊,但一件灰布长衫土里土气,尤其是蓬着头,胡子也没剃。观众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乡巴佬,如何能当罗素的翻译?”

  不料,接下来约农先生的同步翻译沉着淡然,理明词达,使满座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不得不惊服!罗素在长沙做了四场学术报告,他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引起了强烈反响。临走时,他感慨地说,他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落后的中国竟然有一批世界上最有教养的文明人。

  曾约农怎么会蓬着头,留着须呢?原来曾先生的母亲刚刚去世,按照中国传统的居丧制度,父母去世期间,儿子要守制,即不得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不得娱乐,要在家守孝三年。民国后,守制做了些改变,时间没有限制,几个“不得”变通为“不得剃须发”。

  还有个故事要补充,罗素演讲时,在台下作记录的人恰是时为《大公报》的特约记者毛泽东。当然罗素或其他学术大鳄都不会留意青年毛泽东,但毛泽东把这位西方大哲的每句话都详细记了下来,并在以后的岁月作了深入思考。

  在教会做英语辅导,成为长沙的“英语培训名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长沙的年轻人有个很不错的去处,那就是位于西牌楼的长沙基督教青年会。一进这个会所的大门,左边是绿茵满地、树木葱茏的花园,右边是露天电影场。再往前走,就是一座巍然矗立的大厦,正中嵌着青年会的会徽,两端分别有谭延闿直书的“长沙基督教成人部”及“长沙基督教青年会童子部”两块金字招牌。会所内的墙上,挂了许多国内当代书画名家的字画,最引人注目的有孙中山书写的“博爱”和“礼记大同篇”,梁启超先生写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齐白石画的葫芦瓜,上面写着“葫芦瓜,葫芦瓜,葫芦开口笑哈哈,自从结蕊萦新蒂,会向人间斗岁华”。

  说了半天,它和曾约农有关系吗?有,这里经常组织宗教活动,外国人经常来布道,曾先生就是翻译。外国人不来,也有曾先生的英语辅导。那时,听者趋之若鹜。来的人大多数不是教会的,他们只是想学地道英语的青年。所以,青年会不像个宗教机构,倒像个英语培训机构,曾约农则是长沙的“英语培训名师”。大家到这里来,一是学语言,二是励志,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后到邮政、海关这些福利好的单位工作,比现在考公务员强多了。

  顺便讲点历史,这个长沙基督教青年会在抗战期间及以后起了很好作用,他们后来组织活动请徐特立先生演讲,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邀请美国进步女记者史沫特莱做报告,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还组织市民救护队协助安置难民等。1949年8月,长沙和平起义,当时的总干事联合雅礼、福湘等长沙教会中学的校长签名,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

  ■文/罗慧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