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电视剧《北京青年》研讨会热议“重走青春”

2012-09-03 19:3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北京9月3日电 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终结篇《北京青年》自开播以来,不仅收视屡创新高,更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同年龄层关于“重走青春路”的话题讨论。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于3日共同举办“有一种精神叫北京精神”——电视剧《北京青年》研讨会。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鲁炜出席研讨会,多位电视剧主创人员、相关专家、媒体文艺编辑及观众代表参与讨论。

  《北京青年》由李晨、马苏、杜淳、姚笛、任重、张俪、等领衔主演,剧中,这些“出逃青年”们一路从北京走过烟台、深圳、香港、云南,为追逐梦想找回自己,重新踏上寻找青春的路途。日前该剧迎来大结局,剧目虽已播完,但其中所提倡的重走青春、改变心态、开阔眼界、寻找自我等观念也给很多年轻人平静的生活溅起涟漪。

  作为一部“话题剧”,《北京青年》从开播之日起,就势必要面临争议的挑战,这是时下“话题剧”引发讨论的必经之路,也是剧集本身特有的特质。

  针对一些争议,导演赵宝刚在研讨会上表示,其实青春只是一种状态,是停止的状态还是行走的状态,与年龄无关。《北京青年》正是给那些质疑出走的可能性、想走又走不了的人看的,希望他们看了该剧,至少会对自己的青春有所反思,有所改变。如果观众在看后能用全新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北京青年》的目的已经达到。赵宝刚同时谈到,“出走”并不是让人辞职,如果人在工作上很愉快,能够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当然不用辞职。剧中的辞职是针对那些不清楚的、迷茫的,不幸福、不快乐的人,鼓励这些人保持一点愤怒,大胆地走出去。

  主创之一李晨今日特地从其他剧组赶来参加研讨会。他在发言中表示,在接到《北京青年》剧本时非常兴奋,因为它不是把普通生活或者感受照搬到电视上。这次导演给了演员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抛出来就一定在青年心里产生极大的共鸣和反响,“我也想知道这样一个重走青春的行为将来会影响多少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这部戏在网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也出现了一些褒贬不一的不同的声音。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人生问题、失业问题、爱情问题、现代女性困惑等多重问题,以及金钱观、人性等方面内容。最主要的还是反映了青年、青春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探讨了青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青春能否重新启动、出发。

  丁亚平指出,剧中青年一开始就提出困惑,“是重新选择另外一种生活,还是这样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过下去?”这反映了青年从幼小、幼稚到成熟这样的漫长阶段里,必然需要脱离改变、新陈代谢、不断地寻求变化。这部戏着重反映的青年人选择的艰难、疼痛和成长。一群大孩子的内心充满了个性、躁动和心灵的呼喊,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他们的青春,为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在追寻,他们有困惑、迷茫,也有压力和压抑不了的渴望。这部戏在这种表现青年一代人的心理、思想、行为的丰富复杂的义涵和维度上面,有一种社会学意义的探究、反思,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意义上,它还有现实主义的正能量的色彩和趋向。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表示,自己是一口气看完这部戏的,“看到第一集就非常惊讶”,因为第一集就勾起了她青春时代的激情回忆。她认为,现在探讨“重走青春路”正是时候,由于现在中国在物质生活上接近于中产的人群,在精神层面大多非常困顿,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群年轻人已经开始要逆反这样的被规定的生活,要在一片混乱当中逃亡,然后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田卉群强调,这部戏非常有时代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尝试。导演最后逐渐把该剧变成了一个童话,把它变成了男人们寻求幸福,而女人们寻找自我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剧中最让她感动的是女角色在被背叛、被抛弃的过程当中,重新树立自我的这样的一些行为和想法。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丹彦在谈到其个人观感市说,这部戏可以说是体现出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中能够自觉契合时代脉搏、探讨时代精神价值坐标的成功的力作。其中利用重走青春、四个堂兄弟、几对爱情关系、几地路线的变化,对青年人在当下多元的价值观、利益观,这种复杂的选择权利面前,如何正确地判断其应坚守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青春观,有多方面的启迪。

  观众代表吕国庆认为,该剧贴近生活,对当下青年人启迪,对青年的认知,青春的选择,青春的理解,如何发现自我,如何理解成长地如何看待社会给予了多方面的形象的解读,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提供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