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治污关系南水北调工程成败 曾被指“污水北调”

2012-07-26 15:16:00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看南水北调怎样治污

  水源及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2008年开始的东线一期工程将于明年通水,沿线城市的污染治理问题成为此次调水的重要一环。

  近日,记者走访南水北调东线治污的重点城市,考察污水治理情况。在那里,记者看到了治污后的济宁、徐州——天变蓝了,水变绿了,经济也在快速发展。经过连年奋战,目前东线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均较规划实施前削减了80%以上,入河总量基本达到或接近目标控制要求,山东、江苏两省给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

  南水北调东线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是在江苏省现有江水北调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主要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进行输水和湖泊调蓄。长期以来,这些河道和湖泊水污染十分严重。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承接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32个县市区的来水,入湖河流53条,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由于周围造纸、水泥企业污染严重,昔日风光迤逦的微山湖鱼虾绝迹,南四湖山东各控制断面水质均严重超标,主要指标超标倍数在10—180倍,南四湖部分湖区COD(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几百毫克/升,“当年就是黑乎乎的‘一湖酱油’!”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境保护司东线处处长郭鹏说。

  山东、江苏两省面临的不单是“污水北调”的质疑,还有专家们口中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的挑战。

  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论证的2000年,东线一期工程江苏、山东两省化学需氧量COD入河总量35.3万吨,氨氮入河总量3.3万吨,分别超出要求COD、氨氮入河控制量4.6倍和5.2倍;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有3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32个断面水质均为V类或劣V类,山东段全线水质总体为V类或劣V类。

  确保东线水质达标

  治污,成为通水前的首要难题。“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治用保’流域治污思路。”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这样概括南水北调沿线治污工作经验,“治,就是排污单位按照流域排放标准达标排放;用,就是建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水排放;保,就是大力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环境承载力。”

  人工湿地,被誉为“永不偷懒的污水处理厂”。走进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新薛何湿地,地势较高的台田上,芦竹、黄竹草郁郁葱葱;地势略低的水面,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直立水面;地势低洼的鱼塘、河道里,莲藕、菱角长得正好;水位较深处,各种藻类等沉水植物吸收着氮磷物质,人工湿地将水质层层净化。

  而在南水北调向北输水的重要出口——徐州市,在实行重点河道“河长制”的基础上,还建立了重点断面水质达标风险抵押金制,试行辖区南水北调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金制度等,强化各地治污责任。

  “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从2006年的9个增加到目前的33个,处理能力由每日45万吨提高到105.5万吨。”徐州市水利局局长冯正刚说,“针对京杭运河徐州段沿线港口码头较多、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我们整合了中小港口,减少对运河水质污染。”

  “东线输水水质已基本达到要求,我们还将开展各个项目确保水质安全。”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说。今年1月至4月,东线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有32个达到了规划目标,达标率为89%,输水干线基本达到III类标准。

  建设清水廊道仍任重道远

  傍晚,记者走在微山湖畔,蓝天碧水交相辉映,河湖湿地美景天成。曾是“一湖酱油”的微山湖经过多年治理,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对环境敏感的小银鱼、毛刀鱼、麻婆鱼等重现河湖,湖边野生植物、珍稀鸟类日渐增多。

  据了解,山东省将针对当前4个不达标断面分别再实施“一河一策”治理,加快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对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同时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湿”,继续推进环南四湖、东平湖人工湿地项目建设,清理取缔投饵性网箱和围网养殖,采取进一步从严审批和区域限批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

  而通水前,江苏省将进一步完善“清水廊道”工程,新建丰沛县、新沂市等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实施三个不稳定达标断面达标方案,今年年底再完成治污项目87项,进一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对11.11公里的管线实施雨污分流和87.2公里的老旧管网实施改造,健全沿线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在省辖14个控制断面全部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记者 何 平 通讯员 谢 琳)

[作者:马学玲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