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不对称降息拖累银行股 "白菜价"凸显中长期价值

2012-07-26 09:39:00 来源: 京华时报 
字号  

  

本报制图何将

  今年以来,银行股一直在低位徘徊,特别是央行年内二次降息后,银行股价可谓“跌跌不休”。6月以来,A股银行板块更是出现连续集体调整,多只银行股接连“破净”,成为市场上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专家认为,银行股批量破净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现状

  银行股跌至“白菜价”

  受央行两次降息、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内的银行股近期持续承压。7月24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都创出了今年年内新低(按照复权后计算),招行更是跌至6年来最低点。

  银行股的“破净”始于5月底。5月31日是交通银行的除息日,当天该股开盘几分钟后股价即跌破4.65元的每股净资产。6月1日,交通银行股价在半个多月来的颓废走势中终于被击溃,当天收盘报收4.62元,低于其4.65元的净资产,成为A股历史上首只跌破净资产的银行股,备受青睐的银行股开始进入“破净”时代。

  在交通银行“破净”之后,其他银行股也纷纷加入了“破净”大军。6月4日,华夏银行股价下跌2.75%,收盘报9.54元,同样跌破了其每股净资产9.68元。6月8日央行宣布降息后,银行股“破净”的队伍更是迅速扩大,深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也相继加入“破净”银行股的行列。

  从历史数据看,银行股这一次可谓是达到了“白菜价”的水平。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2005年上证综指998点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而在2008年1664点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也达到了1.7倍。而近期,16只上市银行股的平均市净率仅在1.14倍左右。但是即便如此,机构对其未来股价表现的态度也并不积极。

  ■探因

  不对称降息拖累银行股

  央行年内的两次不对称降息,拉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大幕。6月上旬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使得银行业的利差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市场分析均认为,央行非对称降息是银行股大跌的主因,非对称降息势必会压缩银行净息差,这对银行股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2金融蓝皮书认为,在过去几年中,规模扩张、利率管制以及风险较低是银行业利润持续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尽管近年来“转型”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关注重点,而且转型措施确已初见成效,但净利息收入占比依然高达近70%。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在短期内会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压力。“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银行将被迫面对息差缩小以及赢利模式改变的挑战。而银行业能否成功从襁褓中走出、实现业务转型,市场各方对此的确有所担忧,甚至怀疑。

  宏观经济不振影响银行盈利

  经济数据利空是重要导火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下降2.1%,而二季度GDP增速更是三年来首度“破8”,国家经济运行持续放缓,增加了银行股盈利前景的担忧。

  郭田勇表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潜在风险进一步积聚、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趋缓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容乐观,银行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他认为,在欧美经济不景气,及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下,传统企业的库存被动增加,扩大投资再生产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导致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减弱,而信贷规模缩水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房地产等不确定性引担忧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326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但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却上升至4382亿元,同比增幅达2.4%。

  郭田勇表示,房地产贷款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对银行不良率反弹的担忧。从紧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销售下跌可能引起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和按揭贷款违约事件,从而影响其他商业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质量。此外,在今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风险还存在于受到出口下滑影响较大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观点

  银行股长期有配置价值

  银行板块估值体系的整体下降,反映了市场对银行股盈利能力的种种担忧。在银行股批量“破净”之后,市场上大部分人认为在短期内银行股难以呈现趋势性上涨,但是其中长期投资价值已开始渐渐显现。

  郭田勇认为,银行股的低估值的确令市场躁动,但也无须反应过度。从长远来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仍有理由对银行股未来的走势充满信心。

  对于银行股未来走势,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短期看,银行股还有继续下跌可能,但空间不大。长期看,如果追求稳定的回报,逢低买入银行股是不错的选择。

  大成基金银行业研究员张正认为,在整体经济形势偏弱、企业盈利未出现明显见底回升时,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无法根除,银行股也难现趋势性上涨。银行破净的极低估值下,追求稳定回报和现金分红的长期配置资金可重点关注。

  ■延伸

  本次银行股“破净”最主要的还是银行利差受到压缩,市场对银行股盈利能力的担忧所致。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如何走出依靠利息差获得高利润的传统经营模式是目前银行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转变经营模式

  郭田勇表示,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信贷需求,尤其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对稳增长、防止经济下滑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将推动商业银行不得不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发展增值业务、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由以往的非价格型竞争转向更加集约、高效的价格型竞争。

  发展中间业务困难重重

  杨德龙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竞争必然加剧,息差收入将明显减小,国内的银行可能要像国外银行那样更多依靠中间业务和提供金融服务来获得收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银行业近年来作为新利润增长点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也难言乐观。多家银行的一季报显示,中间业务收入增幅下降迅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中间业务收入的下降根源也在于经济的下行压力。经济活动活跃,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比较多,中间业务收入就会相对较高;经济活动不活跃,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也会下降。

  关注银行不良率持续上升

  4月中旬,为应对银行业不良率反弹,财政部出台了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新规,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般准备金余额计提比例由之前的1%提升至1.5%,这被认为是监管层为了在不良贷款飙升的洪水到来之前,先行布局以期防患于未然的重大举措。

  安邦咨询首席分析师陈功表示,经济减速很可能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升。若不良贷款率上升成为趋势,仅靠银行自查显然不够,还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对冲坏账损失的准备。应当注意到,由于金融创新缺失,中国的金融风险基本淤积在银行体系内,近日虽有种种举动显示,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正在重启,但相比于庞大的贷款规模,区区500亿的试点显然只是杯水车薪。这意味着风险一旦爆发,中国银行业将首当其冲遭受重创,而不存在其他任何缓冲地带。

  本报记者马文婷实习记者张韦

[作者:陈鸿燕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