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贵州迤那镇扶贫路:贫困户摆脱自卑

2012-05-14 17:1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当地农民马先在大棚里观察种植的蘑菇生长情况。 王超 摄

迤那镇农民在田里为刚移栽的党参除草。 王超 摄

  中新网威宁5月14日电 (记者 王超)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是贵州省二类贫困乡,2011年起,当地政府注重引导贫困对象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培训提升农户的发展能力,一年来扶贫效果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63元上升至5229.8元,增长了70.74%。

  迤那镇位于贵州省威宁县西北部,是贵州省的二类贫困乡镇,全镇辖14个行政村,其中13个属贫困村。贵州省在扶贫过程中提升农民信心,引导贫困对象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脱贫一个脱钩一个,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和遏制返贫现象。

  迤那镇合心村村民马先只读过小学三年级,曾外出打工9年,积攒了点钱后,回到家乡种地为生。马先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的收成还不够自己吃的。

  2011年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到马先家住了三天,马先因为胆怯总共说话不到20句。自卑是贫困农民普遍的精神状态。

  当地政府引导马先种植蘑菇,请技术人员教授他食用菌种植技术,帮助他贷款修建种植大棚,当年马先就靠卖蘑菇就赚到了6万元。随着和外界“高人、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马先的视野打开了,信心也逐渐提升,今年年初,马先又将大棚规模扩大,预计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如今的马先面对记者时已不再木讷。对记者的询问回答有条有理。他说:“村里的蘑菇种植规模扩大后,可以组织外销,还可以搞蘑菇深加工,马先富了不算富,要村民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

  马先不仅免费教授周围农户种植技术。还帮助20多户农民每户贷款3至5万元做启动资金种蘑菇。

  据统计,2011年迤那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63元上升至5229.8元,按2009年国家贫困线1196元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全镇2092户6029名贫困对象,除904户1763人无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外,有劳动力的1188户4266人全部实现脱贫。

  2011年1月,栗战书到迤那镇开展定点帮扶时,迤那镇五星村农民陈杰向政府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我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扶贫政策”。当地官员说,贫困对象“等、靠、要”的观念是扶贫造血难的关键。

  一年来,当地政府向陈杰的合作社提供肥料、农药等支持,派技术干部培训社员,帮助陈杰发展中药种植业,随着对中药种植的了解,陈杰开始自己谋划出路,他根据土壤的酸碱度向政府建议更适合种植的药材,主动申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以拓宽市场。

  2012年,陈杰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700亩,带动农户4000余人,预计实现产值上百万元人民币。

  贫困地区民众精神面貌的转变,视野的打开,让政府扶贫的投入产生了裂变效应。当贫困民众思维模式由“我要”变成了“我能”的时候,扶贫的投入被盘活、高效运转起来。

  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表示,过去迤那穷就穷在落后和封闭,扶贫需要让贫困对象学会谋划思考自己的发展,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懂得欣赏自身发展的成果。(完)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