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为期3个月的调研、统计和计算,中国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1年全国31个省份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数据显示,GDP排名高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未必靠前。
我国的GDP总量连年高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人们在欣喜之余,也对GDP寄予了更高期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足,GDP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不仅事关GDP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换言之,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那么GDP数字再漂亮,对民众来说也只是镜花水月。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GDP含金量”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先用某地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数量,得出人均GDP,然后用人均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为“GDP含金量”。显然,“GDP含金量”既不是人均GDP排名,也不是居民收入排名,而是反映二者的比值,人均GDP是分母,居民收入是分子。如果某地的人均GDP较高,但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其“GDP含金量”就较低;如果某地的人均GDP较低,但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其“GDP含金量”就较高。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GDP总量较大、人均GDP较高,但居民收入却相对较低?原因可能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建也GDP、拆也GDP,GDP数字上去了,但并没有创造多少社会财富,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增长、低发展”;其二,在GDP蛋糕分配方面,政府分得太多,民众分得太少,很多民众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排除,那就是有些地方的GDP存在“注水”现象,虚报的GDP毕竟不可能转化为居民收入,GDP数据虚高,“GDP含金量”必然被拉低。
中国经济研究院公布的“GDP含金量”排名未必准确无误,但它无疑为我们正确认识GDP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追求GDP“量”的快速积累是必要的,但当我们的GDP总量雄居世界第二时,就应该转而更加注重GDP的“质”。什么是高质量的GDP?一方面,它必须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GDP,而不能是“黑色GDP”、“带血的GDP”或“有毒的GDP”;另一方面,它必须是能够给民众带来实惠的GDP,而不能是“注水”的GDP、只作为升迁资本的GDP或只让政府富起来的GDP。因此可以说,“GDP含金量”就是GDP质量的直观表征,它体现了GDP的虚与实,揭示了GDP的“民生含量”,反映了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映照出政府“还富于民”力度的强与弱,它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念,并且作出了有益的提醒。
中国之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GDP总量、人均GDP、人均收入并不可比,但作为居民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对值,各地的“GDP含金量”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对地方政府及官员而言,“GDP含金量”才是更为实在、更有意义、更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政绩。晏扬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