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实体经济再出发:制造业才是万年产业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8 14:20:00   来源:半月谈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豆瓣

  蒋远才:做好离合器内心有定力

  从四处“打游击”的小作坊,到生产摩托车离合器的小型加工厂,再到今天跻身强手如林的重庆摩配行业的“隐形冠军”,10多年来,蒋远才和他的重庆利德工业制造公司,一直坚守在制造业领域。

  走进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的利德公司见到蒋远才,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去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太好,但我们公司的业绩还是达到预期,增长10%以上,缴税上千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说起公司的近况,蒋远才面露微笑。

  近几年来,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摩托车及其配件行业增长有所放缓,但利德公司一直保持了稳健增长。2009年销售离合器552万套左右,前年销售589万套左右,去年销售633万套,年均增长保持在5%至10%。更为难得的是,几年下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利德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大长江、宗申、隆鑫等全国摩托车十强企业的关键供应商。

  蒋远才把公司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首先归因于“有定力,能够静下心来”。“我们公司从199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迁厂,一次转型,从最初生产通机启动轴,到2000年开始做摩托车离合器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制造业。”蒋远才说。

  2008年前后,眼看摩托车及配件行业利润下降,周边一大批摩配企业纷纷抛开“挣辛苦钱”的主业,转进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利德公司当时资产规模达3亿元,自身拥有老厂区数十亩土地,当地政府也表示支持企业搞地产开发,并可以在周边拿地上百亩。当时,重庆的房地产业正处于“黄金利润期”。

  面对挣“快钱”的难得机遇,蒋远才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请来一家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利德的长远发展“定位”。根据咨询公司分析,蒋远才认识到,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利德资金有限,很难支撑多元化经营,如果贸然转向,很可能丧失自身原有的优势;与此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暂时高盈利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成熟,终将回归理性。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业,是国家的经济之基、发展之本,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与支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蒋远才说,基于这样的判断,利德更加坚定了做好老本行的信念。

  尽管有坚守的信念,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摩配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已从2000年前后的50%,降到现在的2%左右,“搞摩配不挣钱”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不少企业只能以规模换利润。

  蒋远才却另有看法: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许多企业抱怨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形势不好,虽然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机遇,那些一味依赖廉价原材料、能源的企业将被淘汰,重视内部管理和新品开发的企业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主动求变适应环境”。

  从2008年起,蒋远才开始推动利德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求效益的发展之路。蒋远才介绍,首先是打造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作业标准化、工序流畅化。形象地说,就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每一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了然于心。

  在蒋远才办公室两面宽大的墙壁上,贴满各种表格,有“总经理日工作安排看板”“公司月工作进度表”“公司年度工作七件大事”等,企业的进货、订单、生产、销售数据随时更新。

  蒋远才说,通过学习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公司对一些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做了大幅改进。比如优化库存,过去公司产出管理粗放,日均库存占用资金达2000万元,改为按日订单限量生产后,大大节省了零部件及成品的库存量。再如细化生产线布局,将原来所有品种和工序都在一些大生产线上作业的方式,细化为培训线、新品线、专利产品线等9条小线,厂房面积减少了60%,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控制也明显提升,产品不良率降低了50%。

  2009年,利德公司投入500万元,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一套比同类产品使用寿命延长3倍的三轮车重载离合器SL300,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年销量达100万套,其利润水平是同类产品的近10倍。

  “制造业不是不赚钱,只要扭转过去向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盲目扩张要利润的惯性思维,在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上精耕细作,制造业发展仍会海阔天空。”蒋远才说。(半月谈记者 张桂林)

【 作者:王晔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