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每年新增14部美国大片 是狼来了还是鲇鱼效应?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4 16:0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近日,据《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报道,中美双方已经就“允许更多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提高美国片方分账比例”达成协议。中国将在此前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新华社日前发布简讯,证实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

  消息一出,引发业内人士强烈关注,国内外各大媒体也就此协议纷纷展开报道。据悉,这项协议的通速得到了不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积极回应。美国IMAX电影公司发表声明表示,“我们相信新的WTO协议对于全球电影消费者而言,都将是一个里程碑。这意味着将有更多高质量的电影被引进中国。”而美国电影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协会MPAA主席与执行总裁则表示:“这对于美国电影产业和那些成千上万为美国娱乐工业服务的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然而在好莱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中国电影界却严阵以待。有业内人士称:“对于好莱坞大片,我们一直在喊狼来了,现在真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国产电影是否会迎来一次重新洗牌?也有专家表示,好莱坞大片的进入,正如“鲶鱼效应”:作为“鲶鱼”的好莱坞大片必将激活国产片“沙丁鱼”,从而盘活整个中国电影市场。那么,美国电影大举来华,究竟是与狼共舞还是引狼入室?中国电影准备好了吗?

  “狼”来又何妨

  好莱坞分账影片年限额和分账片美国片方分账比例提高等消息一出,就有网友如此分析认为,每年30多部分账片,意味着平均每个月会引进至少3部,也就是说每个档期华语片都会遇到分账片,那意味着更多华语片将挤破头“内斗”,中小成本影片更难运作,华语大制作的投入成本将更高。

  对此说法,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副总经理燕羽表示认同:“短期来看,限额放开尤其是对中小制片公司影响较大。这些公司出品的影片无论从规模、导演,还是明星资源上都较为薄弱,好莱坞影片数量的增多必然同中小国产影片争夺市场空间。”可以说,观众对影片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国产中小影片的生死。燕羽认为,目前国产影片回收主要靠票房,短期内在影院的排期等方面显然和好莱坞大片不具备竞争优势。较之前票房成绩来看,对多数国产片来说,好莱坞大片的大举进入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与此同时,他也表示,从长期来看,对电影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导演并不熟悉商业电影运作规律,而本次好莱坞大片进入并加强合作,希望能用成熟的电影运作理念、规律、模式更直接地影响中国导演的拍片理念,创作出高质量的电影。”

  面对国产电影的现状,《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反问国内电影创作者:“这两年来对于进口大片的引进其实一直保持在50部左右,留给国内电影人的适应期,大家都抓住了没有?”影评人张小北对“狼”来了一说却持积极看法:扩大好莱坞引进片数量对中国电影创作会是一个好的刺激。粗制滥造的国产电影将遭到残酷淘汰,那些有机会进入市场的国产制作会更加重视电影本身,而不是那些非市场因素的运作。“曾经的缓冲时机已被错过,切勿重蹈覆辙。”

  “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要打开自家的门”

  协议还透露,今后将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有公司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老板杰弗瑞·卡森伯格也宣布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打造一个“东方梦工厂”。中方将持有55%的多数股份,美国梦工厂持股45%。

  在著名电影导演何平看来,这一协议内容恰好证明了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等领域的资源。他对“共赢”说表示赞同,“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必然要打开自家的门”。谈到好莱坞大片大举进入,直接威胁到国产电影的生存问题,何平认为“影片制作观念因而被改变”更有价值。

  燕羽则表示,放开合拍、允许外方国内建厂,必将带来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一系列先进模式和经验,加快中国电影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步伐,防止闭门造车。正如何平所说,“用美国人的钱和经验以及市场资源去拍华语电影,没什么不好。”

  导演冯小刚戏称好莱坞电影为“好莱虎”,他认为放30只“好莱虎”进入中国市场的好处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加大,政府打击盗版电影的力度也将加大,同时对观众来说也是利好消息。记者采访到北京博纳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他对此态度积极,“好的影片多了,对影院来说是利好的,观众人次会增长。国产电影票房现阶段跟影片数量无关,数量不代表质量。国产影片近年来好片数量也在增多。市场放开是大势所趋,让国产片走出温室也许会活得更精彩。”

  “放开”和“进步”,是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赞同的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认为,第一部分账大片进入中国之后,大约花了5年左右,中国电影的真正市场化之路开始形成,冯小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如果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多元化,我想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期会加速到来。”朱玉卿点出了“借船出海”的概念,在他看来,从第一部进口大片登陆国内大银幕至今已有17年之久,这17年,国内电影业取得的成就与诸多进口片的贡献密不可分。所以说,这次的进口分账片数量调整,以及分账比的提高和成立合资公司,并没有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电影业的格局。他表示,同台竞争可以促使国内电影制作理念、制作水准的提高;将进一步促使电影人重视观众和市场;打破垄断,使更多的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与好莱坞电影企业的合作,也可以让国内电影人在更高层面放眼全球观众和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格局

  导演高群书在微博上就此协议表明自己的观点:“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只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和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而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国电影虽暂有疼痛,长远来说却是好事。”有业内人士对短期内国内电影产业的“疼痛”感到心情复杂,国产电影面临的压力不可避免,而分账比例的提高是否会影响影院的投资收益?

  北京博纳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引进高质美国电影的数量增多,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美片分账比例上升带来的损失。而在记者问到院线是否会采取一定的档期安排,适当保护一些国产中小成本影片时,影院方面表示目前还未针对此项协议做安排,但国产电影确实需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求发展,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也有观众提出疑问,从协议内容上看,今后引进的美国大片以3D或IMAX为主,商业大片的“侵袭”是否会使中国观众集体淹没在爆米花与可口可乐的美国商业文化氛围中?民族电影何时能够崛起?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期望不无道理:“进口大片让我们有了全球眼光,也促进了新时期文化创新。中国电影必须跟随时代步伐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突破性进步。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心理习惯是国外电影无法代替表达的。”

  当然,在关注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也有业界人士更为关注中国进口电影的发行问题。过去中国进口电影的发行,一直由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控制。而随着美国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以及协议中增加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电影机会的条款,电影行业对能够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业务的“较劲”也会随之开始。有证券行业相关负责人在微博上表示,美国电影配额增加在短期会对本土电影制作公司带来压力,但中长期有利于提升整体影片质量,也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高。另外,进口电影发行寡头垄断格局或被打破,对华谊兄弟等民营发行商将是行业性机会。

  看来,正如业内人士所期待,无论是与“狼”共舞还是因“鲶鱼”激发活力,“中国电影在期待一个内容真正提高的时代,它的来临只等我们准备好的一天。”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