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汽车工业,政府主管部门时常会抛出些“浪漫”的想法,比如鼓励企业去兼并、收购,比如提出所谓的“四大、四小”来圈定一些有特殊权势的企业,比如规定汽车行业的投资门槛必须达到多少(目前是20亿元)。
这些政策的逻辑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我国的汽车企业又大又强,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获得提升。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整合的问题,存在企业数量由多而少的问题,但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很关键,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还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国内,后者明显占多数,最近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奇瑞与江淮的整合。
说到底,并购若是成了,它就是一桩拉郎配,这桩婚姻不会幸福。
这两家安徽企业的整合已经被议论多年,但一直没能整合起来,一方面,两者差距不大,没有谁占明显优势,能以绝对实力来吃对方;另一方面,两者除了大小不一,级别也不一样。江淮是安徽省国资委的企业,奇瑞是芜湖市的企业,前者级别比后者高,但国家定了后者为“四小”,奇瑞在并购方面又占有话语权的优势,这种双重“不平等”特别纠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它们各自经营的不错,按照各自轨迹发展下去并无大碍。整合不整合说白了“政绩”层面的考虑多些,为企业发展考虑少些。
在这种背景下,硬把两家企业凑合在一块,绝对有违企业并购的一般原则。企业并购一般会从如下5个方面带来考虑其可行性:
第一是扩大经济规模,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这一点是奇瑞和江淮并购的基本逻辑,也是国内由政府促成的并购内在的唯一逻辑。但回顾这些并购,这么多年来取得成绩的实际并不多。举几个例子,一汽并购天汽,它们旗下的主要上市公司一汽夏利,近年来经营性活动的现金流从来就没“正”过,都是负的;上汽并购南汽,直到2010年底南汽板块才全部扭亏,不过由于2011年上汽自主品牌表现不佳,还有可能出现亏损。
第二重效应是提高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大的横向整合不同,提高经济效益是指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比如上汽今年通过整体上市,把华域汽车放进上市公司,把零部件板块整合进来,它的效益就会显现出来。但是奇瑞和江淮的整合纵向上可以合作的空间很少。
第三重效应是降低经营风险,即让企业的产品结构发生改变,进入新领域。比如,可口可乐当初现在国内并购汇源,强生收购大宝就是这种逻辑,包括奔驰与克莱斯勒当初的合并也是这种逻辑。而奇瑞和江淮的产品线高度重复,产品线不会有任何改变,优势难以互补。
第四重效应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比如德太资本(TPG)在国内收购深发展、收购达芙妮等等,作为一个私募股权基金,它的重要任务就是输出管理。又比如复星集团收购南钢、参股国药控股,也是一种管理输出。管理到位,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并购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但是在国内,汽车企业的管理水平基本在一个档次上,谁能向谁输出什么吗?能带来什么明显提升吗?
第五重效应是增加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压力,提高企业垄断市场能力从而带来产品议价能力。试问江淮和奇瑞并了能垄断市场吗?上汽和一汽并也垄断不了啊。那么能减少竞争压力吗?也许能减轻在安徽省的压力吧,但上述两家企业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合资厂商并非彼此之间。
所以,从5个方面来说,奇瑞和江淮的合并不符合逻辑。发改委和安徽省应该更多考虑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而不是相反帮助企业去决策。今年以来,长安与昌河的矛盾集中爆发已经说明了“拉郎配”模式隐患很大,不仅没有提升企业竞争力,反而产生极大的内耗。这种玩法,很难帮助企业本身,倒是有可能把不错的企业玩死。
归根结底,政府做好政府的事,企业的事就让企业做去吧。政府的确在企业里占有股份,但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分红和税收的方式来获益,而不是指手画脚的方式。(赵赵奕)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