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云概念被滥用抑或大趋势:安全性和耗能存争议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6 09:04:00   来源:北京晨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思辨

  到底什么是“云”?

  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技术人员都习惯把互联网画成一朵“云”,简化了技术细节和复杂机制,讨论新技术的时候才能更方便。技术员的小浪漫,在多年以后被赋予了重大意义,“云”如今已经成了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什么是“云”?有个不算严谨,但野心勃勃的解释: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再从网络上得到一切。“云”就是网络。

  简单地说,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依靠集体智慧,扮演着“超级计算机”的角色。用户则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各自的需求进行存储、运算。

  你也许对此并不陌生,我们有时会把文件和照片上传到电子邮箱,让网络替我们保管而解放出我们的硬盘。是的,这正是云理论的小小应用,只不过,强大无比的“云”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用“钱庄和银行”来打比方: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发展到可以从任何一个银行网点取钱,甚至通过ATM(自动柜员机)就可实现。既然互联网上有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让我们予取予求,电脑主机也许可以消失了,手机、汽车、电视、手表同样能够上网,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块屏幕。

  也有人认为,云将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用户,整个运行方式更像电网,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这也许将改变科技世界的游戏规则。

  关于“云”的想象还有很多,不过,它们正在变为现实,还是将成为“神话”?

  ■回顾

  这片“云”是怎样形成的?

  ——以谷歌为例

  听上去玄而又玄的“云”,在谷歌著名的“20%时间”里第一次现出了形状。“20%时间”是谷歌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他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干自己感兴趣的事。2006年秋天,工程师比希利亚在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支持下推出谷歌的新战略“云”计划,雏形正是其在20%时间里推进的项目“谷歌 101”。

  那时候,一出大学就进了谷歌的比希利亚每天都要搭班车长途跋涉到谷歌,进行10小时的搜索运算法则的编写工作。然而,他真正的想法却是回到学校和他的导师一起工作。比希利亚为此申请在他的母校启动一门课程,引导学生们按照谷歌的思维编程开发,学会如何处理浩如烟海的数据。

  这可能仅仅会成为一个教育项目,但是,市场关系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似乎已经预示着比希利亚已经站在了一个未来科技“灯塔”的脚下。

  当时,几乎在每个领域,大量数据简直要把科学家们淹没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缺少设备来存储和筛检他们。比希利亚认为,行业的思维已经改变了,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将以千倍的速度增长,原来的计算模式甚至数据中心都难以为继。而当大规模的计算机形成集群时,其检索答案或指令的速度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台单机。

  谁拥有更为庞大的数据规模,并且能驾驭他们,谁就可以提供更广更深的信息服务,而相比之下,软件和硬件的影响在缩小。

  比希利亚开始建立他的计算机及群组。他先斩后奏,购买了价位适中的40台计算机群组,发出订单后才开始考虑如何为这些服务器付钱。幸运的是,当他拿着一大笔账单去找经理们批准时,没人反对。

【 作者:姜莹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