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歌曲能够唤起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离不开好的歌曲。90年代的“央视春晚”是一个姹紫嫣红、群星荟萃的窗口与展台。讴歌时代主旋律的新民族歌始终担任领衔,描摹新生活的通俗与时尚歌曲如春光乍泻,而在时代列车的拐弯处,则有一缕以校园民谣为标志的怀旧情结在随风飘荡。
跨进90年代,随着“央视春晚”与稍后起步的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并驾齐驱,极大促进了三种唱法原创歌曲的积累与勃兴。仿佛星火燎原,到了1994年,以北京为主的全国各地竟然一下子冒出来五六十位让人们应接不暇却又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手和流行歌星。各领风骚的他们刚一露面,就被世人称之为流行歌坛“九四”新生代。然而,在社会上走红并非就意味着能登上“央视春晚”,而“央视春晚”空前的放大效应和“造星”作用确使无数歌星与准歌星心驰神往,跻身“央视春晚”——几乎成为所有歌手耿耿于怀的心底之梦。到了1995年,大量唱片歌手涌入“央视春晚”,同时引发了大量广东歌手北上京城的热潮。应当说,到底受中国人血脉中文化DNA的影响,深为老百姓喜爱的首先还是那些有着深厚民族底蕴、鲜明民族特色但又融入了时尚元素的新民歌儿。
1990年的“央视春晚”荧屏,一个从大山走出,清纯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的湘妹子,用那清婉明丽的歌声一下子刷新了人们对新民歌的认识,也让全国的老百姓记住了她初出茅庐时演唱的新歌儿——《小背篓》;此后,随着《好日子》、《兵哥哥》、《辣妹子》、《爱我中华》等借助“央视春晚”迅速窜红的新民歌的陆续问世,人们也同时记住了她的名字——宋祖英。
原来,山间的民歌小调儿竟也能唱得如此柔婉清丽、韵味十足!
其实从80年代走来,90年代达到高峰,影响延续至今的民族歌坛的标志性人物彭丽媛和闫维文所演唱的歌曲又岂止用几句肯定性的评述就能包涵?当年,他们在“央视春晚”一出“山门”,就分别以《我的祖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祖国大地上》、《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想家的时候》、《说句心里话》、《1234歌》、《母亲》等一大批力作征服了广大听众的心。待到90年代借助“央视春晚”的放大效应频响在神州大地之时,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已然成为时代文化和军旅生活的符号与象征,继而营造出“军歌民唱”的独特景观与蔚然之势。
的确,好的歌曲能够唤起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常能形象地凝聚于一首好的歌曲。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当人们在1997年“央视春晚”,最初从董文华的口中听到这深情畅晓的亲切旋律,自然联想起发生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春天的故事》;尔后,当1998年李光羲、李谷一、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在“央视春晚”的屏幕上再次鸣响时,人们仍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浓浓暖意。
改革开放30余年,90年代是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也是歌曲创作空前繁盛的年代。一时间,民谣、流行、军旅歌曲及混搭轮番亮相于“央视春晚”的舞台,仿佛专门为全国人民奉献的风格各异、品味繁多的自助大餐。
从90年代初开始,这边是内地的李谷一“端”出了具有浓郁京腔京味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张晓梅“种”出了《好大一棵树》,杭天琪“让”《黑头发飘起来》,毛宁“响”起了《涛声依旧》;那边是港台的刘德华品味《忘情水》,甄妮手捧《鲁冰花》,庾澄庆冀望《让我一次爱个够》,潘美辰祈愿《我想有个家》;再回首聆听,则是郁钧剑要《说句心里话》,张也祝《万事如意》,林萍在《为我们的今天喝彩》,谢晓东放歌《今儿个真高兴》。
令人兴奋的是:这一时期不仅个唱一枝独秀,对唱、重唱、联唱也繁花似锦:毛阿敏、刘德华感念《心中常驻芳华》,闫维文、万山红回忆《想家的时候》,尹相杰、于文华竞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祖海、佟铁鑫互问《为了谁》,谭美麟、邝美云对映《水中花》,群星联唱《爱我中华》。
历史在推进,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时尚意识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可喜的是,作为被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在这方面似乎也自觉担当起有意提高、适时引导的责任与义务。
1998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孟欣邀我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现场体验演出氛围,并开玩笑地要我给她导演的节目打分。演出结束后,我对孟欣的爸爸妈妈说:由那英、王菲演唱的《相约九八》准能走红。而他们听后却略显犹疑:这可是刚推出来的“阳春白雪”啊!能行吗?我说:时代不同了,如今与时尚旋律合拍、喜欢“阳春白雪”的人越来越多,况且这是王菲与内地歌坛“大腕”那英携手出新的问鼎之作,还是“隐居”多年的她第一次与内地观众“零”距离接触,再说咱哥们儿肖白这旋律和配器的活儿干得也真叫漂亮,保证没问题。
《相约九八》无论从旋律、和声还是服装、表演方面都融入了较多的时尚元素,这是国人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向城市化、都市化及其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反映。“央视春晚”能够大胆采用技巧性较高、时尚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提供新的审美视角,亦是“央视春晚”有意提高节目质量的明证,这种旨在提升全国观众欣赏水平的有益尝试,难道不该可喜可贺?!
90年代既是国门更加开放、国民思想更加解放、国人情绪更加奔放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喜欢对比、喜欢回望、喜欢眷顾与抒怀的年代。
或许因为时代的脚步走得太快,亦或由于生活场景的迅速转换,中国人踏上90年代的列车没有多久,俨然已生发出恍如隔世的感慨。“央视春晚”及时反映90年代歌曲创作出现的群英荟萃的大好局面,适时推出像彭丽媛演唱的《在中国大地上》、刘斌的《当兵的人》、刘欢的《好汉歌》、殷秀梅的《中国大舞台》、李琼的《山路十八弯》等一大批给被民众打下深刻烙印的歌曲力作;以及梁雁翎的《像雨像雾又像风》、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叶倩文的《我的爱对你说》、任贤齐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些清纯温情的港台歌曲,也出现了表达“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这种磅礴大气之作——由杭天琪、甄妮演唱的《同一首歌》,但另一方面,也很快被纯情而强烈的怀旧情绪所萦绕。
其中的代表作当数首先在高校广泛流传的校园民谣——老狼的《同桌的你》,其他像姜玉恒演唱的《再回首》(这首歌本流行于80年代,91年被拎进“央视春晚”),谢东的《笑脸》,高林生的《牵挂你的人是我》,甚至像陈红、孙浩的《中华民谣》、闫维文、万山红的《想家的时候》也都不乏些许怀旧意境。
唯一不解的是,另一首最能释放人们怀旧情绪的歌——《小芳》及词曲作者李春波却不知为何连续几年未进春晚,否则,“怀旧情绪”几乎会成为弥散在人们心中难以驱除的底色。
作为对民间叙事歌曲的支撑和补充,90年代初期,由张藜、徐沛东创作的地域特色浓郁、被众多歌手传唱的“东北风”,借助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一时间席卷神州大地;9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风格迥异、颇具思辩色彩和哲理意味由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到了90年代末期,家常、平实,带有祈愿和温情色彩的歌曲则刚上“央视春晚”便一炮走红,譬如——由蔡国庆和陈红等演唱的《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之所以大受欢迎,因为家是人们憩息的港湾,而儿女们对长辈的祝福,是人们发自心底的真诚祝愿。该曲的成功流行,不仅由于曲调的顺畅上口,歌词的形象平易,还因为它切中了举国奔小康之际儿女对家中父老的丝丝牵挂和父母冀望儿女们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也能顾盼“空巢”家庭的心理感应。
的确,好的歌曲能够唤起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常能形象地凝聚于一首好的歌曲。90年代的“央视春晚”是一个姹紫嫣红、群星荟萃的窗口与展台。讴歌时代主旋律的新民族歌始终担任领衔,描摹新生活的通俗与时尚歌曲如春光乍泻,而在时代列车的拐弯处,那一缕以校园民谣为标志的怀旧情结始终在人们的耳畔萦绕,仿佛是身临新千年端点的人们对骤然逝去的年代情不自禁地深情回望。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