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回眸过往,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不断上演,让我们感动。
感动一:“送水哥”李老发
李老发是中牟县刘集镇徐庄村人,自2009年春起,他在中州大道与郑汴路、农业路、东风路交叉口的立交桥下设立了免费饮水站,为在桥下等活儿的农民工和过往路人送水。
每天早上6点打开净水机接水,中午把18桶水运到立交桥下,3年来他为农民工兄弟和过往路人免费送水近两万桶,风雨无阻;他家境一般,却舍得为送水自掏腰包10多万元,无怨无悔;义务送水3年,他默默奉献,不留名、不留姓,只为行善。他,是农民工出身的创业者李老发,网友心中的“送水哥”。
李老发的事迹经《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报道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2011年9月,“中国好人榜”公布候选人名单,我市5人上榜,其中就有“送水哥”李老发。
感动二:“最牛嵩山护林员”李国典
在登封市,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李国典老人被誉为“史上最牛嵩山护林员”。
李国典1929年生于登封卢店崔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随父母逃荒要饭,少年随大人下煤窑做苦力。新中国成立后,李国典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前后三年,他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屡立战功。
1965年,李国典从部队转业到登封林场工作后,服从分配,到远离登封城区的国有登封林场总部会善寺上班,专门负责看护会善寺周围万亩丛林,这一看就是40余载。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李国典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从未向组织谈过条件、要过待遇。退休后,他继续坚持深居山中,看护山林。李国典说,在部队10多年,已使他养成以平淡心看待生活的习惯,“我是一个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感动三:“天下最好的岳父”朱风奇
3年前,一对小夫妻在古巴遭遇车祸,丈夫方计委成了植物人,妻子朱晓瑞失去了记忆。3年多过去了,曾被医生宣告进入“死亡倒计时”的方计委会唱歌了,朱晓瑞的记忆也在一点点恢复中。奇迹的发生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朱晓瑞的父亲、方计委的岳父——朱风奇。
每天,康复运动室里都有一对熟悉的背影:90多公斤重的方计委,蹒跚向前两步,险些歪倒,瘦小的朱风奇一把抱起,向后踉跄几步……康复训练后,朱风奇用纸巾拭去方计委头上的汗滴,用轮椅将他缓缓推回病房。病房空间小,为了方便照顾女婿,朱风奇就在女婿床边铺一张席子,这一住,就是1000多个日日夜夜。在医院里,每天操劳在女婿病床前的朱风奇感动了每个人,很多病友称他是“天底下最好的岳父”。
感动四:用嘴写字考上大学的吴建平
用嘴握笔,用脚上网,会骑自行车,衣食能自理。这是吴建平的生活写照,一个属于无臂青年的精彩人生。
家住中牟三官庙乡秦家村的吴建平是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一名学生,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吴建平5岁那年在麦田里玩,不小心碰到了变压器,从此失去了双臂。生活的磨难没能阻挡吴建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靠着坚强的毅力,他学会了用嘴写字,学会了用脚夹住牙刷刷牙,同时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中牟二高学习期间,吴建平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还被评为郑州市“三好学生”。2011年高考,由于用嘴衔笔写字,书写速度慢,两门试卷没有做完,但他依然以高出二本线33分的优异成绩被郑州轻工业学院录取,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感动五:无偿献血9万毫升的冯会军
冯会军是郑煤集团超化矿运销科一名铲车司机,自2001年开始献血, 共献血190多次,总血量近9万毫升,相当于人体血液总量的十多倍,成为我省也是我国献血总量最多的在职职工。
冯会军说:“我献血不是为了得到金钱和荣誉,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他甘当国家无偿献血事业的宣传员,走到哪里就把献血知识传播到哪里。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他所在单位已有400多人参加了无偿献血行动。当冯会军听说我国目前每年有400万名白血病患者需要骨髓移植时,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骨髓库,并和医院签订了捐献眼角膜的协议。
汶川发生大地震时,远在外地的他连夜赶往郑州,在市骨科医院当了一名志愿者,自费护理一名广元农民,用自己的爱温暖灾区人民的心。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