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详解上市公司大批高管离职 抛股套现一夜变亿万富翁/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1-06 09:47: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我亲历的高管跑路圈钱

  同为打工者,如果你作为高管离职,将得到一大笔离职补偿,甚至能圈不少钱,然后一走了之,再然后,又跳槽去其他单位继续担任高管,继续圈钱;但如果作为普通员工离职,很有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这就是现实。难怪有"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面对这波来势凶猛的高管辞职潮时表示,高管辞职套现现象,涉及股市长远发展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如果长期不处置,容易引发更大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表示,在高管辞职信息的披露上,应该更加明确。他说:"至少应该让投资者知道更多信息,不要总是个人原因、工作原因,这么含糊地一笔带过。"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高管离职所带来的人事地震,你很难理解成思危和杨春刚的话。公司高管离职跑路套现会给事业及员工带来怎样的伤害,继而造成怎样的社会问题,或许从我的一次亲身经历中可见一斑。若干年前,我在另一家有望上市的媒体工作时,曾亲身经历了一次高管换将带来的无奈--当所有的关系到一家媒体生死存亡以及员工前途的大事都押在几位高管手里,在关键时刻这几位高管相互推诿,没有人站出来勇挑重担,而是个个想着趁乱捞一把,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才会明白,什么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回天无力"。

  那是一家名为《经济潮》的杂志,曾在北京市场上名噪一时,却又在它即将平步青云时夭折。我当时是该杂志的一名普通编辑。当时的总编辑是一位从湖南聘来的女同志。

  经过一年的运作和培育,到年底时,杂志已在北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较为强势的财经类媒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好评,每天都能接到大量订阅单。从管理层还传来好消息称,正在积极筹备,来年将包装上市融资。

 
   然而,突然有一天上午,总编辑召集全体会议,宣布由于"个人原因"她将离任,并且将有新的投资方进入,包装上市等事宜都由新投资方接手。一周以后,一向高调跋扈的总编辑乘坐着一辆人力三轮,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她对身后事没有做任何安排,只说了一句"没意思"就走了。而编辑部里已乱成了一锅粥,群龙无首,有人骂娘,有人发呆,还有人在哭……当月工资、三个月的稿费、还有这位总编辑曾承诺的年终奖等等,看来都要泡汤。未来前途一片茫然。

  又过了几天,终于接到新投资方指派的新任总编辑的通知,让所有人员在规定时间去新的编辑部参加统一面试。经过严格面试,我有幸被留用,试用期三个月。其他人员一个不留。就这样,我带着我使用了一年的电脑和一串长长的订阅名单来到新的编辑部。

  当我向新任总编辑提出此前编辑部所欠的工资、稿费和年终奖时,她态度十分明确地回答:"旧编辑部的情况我们一概不管。今后一切工作都要执行新编辑部的制度。"我暗暗叫苦:"看来钱是要不到了!"几个月后,我偶然从旧编辑部的财务人员那里了解到,其实在旧编辑部,工资、稿费和奖金早已由旧的投资方下发给已离任的总编辑,共约10万元,但被其全部扣住,没有下发。此人已回湖南老家,杳无音信。另外还有上万元的订费也不知所终。

  新编辑部很快开始运转了。新的采编人员也全部到齐,并且开了几次编辑会议,除我之外,到会的全是新任总编辑从各大报刊邀请来的大腕。编辑会议一周两次,我也开始紧张地写稿、约稿,可到出刊的时间就是不见出刊。此间,不断有订阅读者打电话来讯问、抗议。我去问新任总编辑,得到的答复是:"你只管写稿,其他事情不关你事,你不要过问。"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新刊始终没有出版。终于有一天,我接到新任总编辑通知:由于旧编辑部在财务、账务等事宜上没有很好地履行交接,新投资方无法进入。新编辑部宣布解散。但所有资产,包括电脑一律不许带走。

  我立即给杂志社吴社长打电话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是:"还在与新投资方谈判,新投资方依然有望进入。"他让我耐心等待。考虑到我带来的电脑里还存有许多旧编辑部里的机密事宜,我走时设了开机密码。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几次联系吴社长,均得到答复"还在谈判",但每次联系新任总编辑,得到答复是:"《经济潮》我们不做。"后听说,由于长期不出刊,刊号已被吊销,更别提什么上市了。吴社长还背上了60万元债务。

  忽然有一天,我接到新任总编辑电话,竟是向我索要电脑密码,被我拒绝,她竟然气急败坏地嚷道:"我们这里有的是电脑工程师,能把电脑撬开。"

  再后来,我偶然跟几位业界资深人士聊起来,他们说,那位新任总编辑其实根本就不是诚心想做刊物,只是因为看到《经济潮》牌子不错,想拿来利用一下圈点广告费和赞助费等等,后来一看采编力量不足,出刊有难度,干脆甩手不做了。至于上市云云,皆是用来圈钱的噱头,根本不可信。

  我当时被气得五内俱焚。但时至今日,看看那些"见坏就跑"上市公司高管们给公司和投资者造成的创伤,我受的那点小伤小痛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我亲身经历的虽不是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但从这家准上市公司的人事变动中,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真的上市,依当时的财务状况和高管的水平和责任心,以及见坏就跑,圈够钱就离职的心态,不知又将坑害多少投资者。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