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对幸福的要求并不高
杜海涛
增强幸福感,个人要合理确定生活目标,政府也应注重过程公平、机会平等,让人们感到能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
最近,国内某机构发布调查报告称,目前社会上有四成人幸福感不强,主要集中于“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公务员”等,而幸福感强的集中于“公司、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等。
幸福感是“比”出来的。横向看,如果工作有着落、居家有房住、子女上学不操心、看病不发愁,就能具备基本的幸福感。但就是这样的生活需求,对很多人来说,满足起来也不容易。
这些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收入差距拉大。高房价使许多人一房难求,看病难和看病贵让人视医院如畏途,高昂的“择校费”让家长们“跑断腿”,就业难让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如果缺少了基本的生活稳定感和安全感,人们的幸福感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向看,与过去相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也提高了。以前,“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简单的生活需求满足就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幸福感;如今,不少人心目中的“好日子”不仅要有车、有房,还得开好车、住好房,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开的车比自己的好、住的房比自己的大,一些人心里就很不平衡。如果生活目标定得过高,而社会资源相对有限,这就人为增加了压力,削弱了幸福感。
转型时期,社会规则还不完善,一些制度尚不健全,很多事不得不“走门路、托关系、拼老爹”,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心理压力。前些年大学生毕业首选外企,现在却转投央企和政府机关,出现了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场景——公务员工资好像不高,却手握“权利”,享有人脉、住房等方面的优势,“含金量”颇高;一些央企坐拥垄断性地位和资源,更是“肥缺”。这种转变,其实是年轻人在高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所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就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为人们织就牢固的社保网……
作为一种心理感受,幸福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财富的增加能带来幸福感受,但并不是财富越多幸福感越强。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也不能实现绝对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公平、机会平等”,比财富的均衡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更注重让社会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人们感觉到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
当然,个人也要准确把握自我定位,合理确定生活目标,不要盲目攀比,避免因目标过高、实现不了而加重失落感。
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也是一种安全感。当下,社会发展正在向以人为本的目标回归,社会保障网正在逐渐完善,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进。但愿随着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会更加积极,幸福感越来越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