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一套套崭新的餐具……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
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