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张锋:身陷“致癌门” 蒙牛何以成“病牛”/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2-27 14:36:05   来源:红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中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其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对此,蒙牛在其官网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12月26日《新京报》)
  
  这一新闻,又让许多人提心吊胆。蒙牛,这可是老少妇孺皆知的品牌,在乳制品中,绝对是响当当的“牛”品牌。据说,蒙牛乳制品早已冲出国门,跨入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蒙牛品牌很“猛”,发展势头也很“猛”。可是,就是这样一头“猛牛”,如今却被食品安全问题缠身,成了一头“病牛”,让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唏嘘,不只包含着感慨,恐怕更多的是愤怒与担忧。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还是蒙牛的身份所决定的。蒙牛很“猛”可不是说着玩的,从有关报道中得知,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训练时就是饮用的蒙牛牛奶。论功劳,蒙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可不小。既然航天员能喝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当然深信不疑。如今蒙牛辜负了人们的信赖,百姓心里当然不会踏实与平静。
  
  当然,蒙牛既然已经“病了”,我们一味地抨击与怀疑也无济于事,不妨痛定思痛,对蒙牛何以成为“病牛”多一点反思。
  
  从这次蒙牛的“病因”来看,是黄曲霉毒素超标,可别小看了这黄曲霉毒素,它于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它超标140%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就是这样一种剧毒物质,却能在蒙牛的眼皮子底下潜伏着,蒙牛的确够大意的。的确,发霉的饲料被牛吃了,产出的奶再被抽检,这样的概率确实很小,但再小的概率对人们的健康而言,都是“天大的事”,麻痹不得。蒙牛既然能生产出宇航员专用牛奶,它的“病”肯定不是出在技术上,也不是自身“免疫力”低,而是出在思想上——以“低概率”为赌注打质量的“擦边球”、冒质量的风险。
  
  蒙牛“病”了,有内因,也有外因。商家追逐的是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最大化”的刺激下,社会责任的底线就容易失守,这就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的“查漏补缺”——不但把好最后一关,更要把监管渗透到各个环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仅靠一般的“抽检”就想保证百姓的健康,恐怕是妄想,看来,相关部门的监管作风也要改改了。
  
  蒙牛“病”了,但它很幸运,问题产品尚未出厂,这“病”在皮毛,还未入膏肓。但反过来说,再小的伤疤也不能忘了疼,树立一个品牌很难,毁掉一个品牌却很容易,“三鹿”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希望壮年“病牛”引以为戒。

    [作者:张锋]

【 作者:张锋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