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院士专家高端对话出谋献策畅谈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13 08:33:05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11月12日下午,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会议大厅内高朋满座,名家云集。一场借力引智,出谋献策,共同努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端对话在这里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分别代表河南省政府和工信部在“对话中原——建设中原经济区院士行座谈会”上作主题发言。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介绍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情况,省委常委、郑州市代市长吴天君出席座谈会,副省长陈雪枫主持座谈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等工信部部属7所高校、中国工程院、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所的各位专家,以及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高校主要负责同志、我省有关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等160多人出席座谈会。

郭庚茂在发言中说,听了各位院士及高校领导的发言,深受启发,大家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后制定政策、研究发展很有意义。他说,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战略,它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全局意义,真诚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他说,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既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又承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这一区域内涵盖的1亿多人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对于全国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这个区域还承担着当前中国必须解决、又紧迫解决的战略性课题,即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既是河南的课题,更是一个全国性的战略课题。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郭庚茂指出,建设好、发展好中原经济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科技创新。从河南发展面临的形势来看,如何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矛盾问题?如何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问题?如何在全球化形势下,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等等。破解这些难题都需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来解决。因此,真诚期望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出谋献策,共同研究破解中原经济区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重大课题。

郭庚茂说,河南资源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物质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各类技术应用潜力很大,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实现地方经济和教育科研事业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平台,无论对河南来说还是对大家来说都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望我们能够紧密合作,共图大业,通过建立稳定的机制,在技术成果转让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交流、发展战略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朱宏任在发言中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决策咨询机构的支撑和服务。此次“院士行”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座谈等形式,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咨询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希望以此为开端,积极探索,主动对接,加深合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更有力、更持续的支撑。

河南文化瑰宝

是最有力支撑

——访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王越

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有哪些有利支撑、该注意什么,两院院士王越的几点思考,角度新颖、切中要害。

王越认为,河南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有力支撑。他说,中华优秀文化支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也帮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河南是古代的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运用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有根源也有可能。其次是教育和人才的支撑。目前全国的高等教育都在内涵和质量上努力,河南亦不例外。河南要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教师队伍,要发展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好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王越认为,河南还应思考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电子信息系统与其他行业结合,有助于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河南有很大空间,也面临重要抉择,选择什么路线是很重要的问题,要有清醒、超前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和选择,关键是嵌入点,找准、找对嵌入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后来者居上。

本报记者 侯爱敏

利用高校资源

助力中原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秦裕琨

“中原经济区发展要靠科技得多搞研发,而搞研发最快捷的途径便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产学研结合到一起。”对于如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我国著名能源领域科学家秦裕琨提出自己的看法。

秦裕琨说,相对于发达地区,河南高校资源有限,如果仅靠自身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很有难度。河南应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的联系,特别是要在产学研上进行合作,用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中原发展。

“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必须要注意能源消耗问题,不能因为发展而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只有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秦裕琨说,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一直在高位运行,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能耗也比较高,这对于正在产业转型升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河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97年,秦裕琨研发的“直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在河南焦作200MW机组上燃烧无烟煤成功应用。秦裕琨表示,自己与河南很有渊源,目前,他正在与河南的一些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就降低能耗与减排方面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希望能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报记者 覃岩峰

结合现代消费

开发特色食品

——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

主攻农业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对农业大省河南的食品工业发展兴趣颇浓,并现场把脉,给出建议。

他认为,河南的食品工业发展要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食品工业应扎根于农业现代化,与当地农业和农产品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他说,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生产基地,如何让人知道世界最好的小麦在中国,这是河南食品工业的任务。其次要与现代消费结合,食品加工企业要注重自主创新,了解餐桌需要什么样的食品,开发具有自身个性特色、适销对路的食品。结合外国食品在当今中国餐饮市场的风行,李里特认为食品工业还应关注中国传统饮食的现代化,提升传统食品的档次。他说,中国饮食文化有自身的鲜明特点,适合中国人体质。河南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保留了传统饮食文化的诸多特点,如何使传统的食品在现代重新焕发生机,这是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重任,企业要勇于创新,谋求产业升级转型。同时,李里特认为食品工业发展还要注重农业的综合利用,要建立高效、紧密的官产学研体系,从而实现相乘效应。

本报记者 侯爱敏

产业创新关键在于思维转变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首先强调,在引进电子信息企业的时候,不能仅考虑经济效益,还一定要考虑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应事先制定一系列政策,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取得政府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双赢。

谈到如何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周立伟认为,一是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改变。思维转变了,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产品,还能发掘出新的需求、新的市场,这才能真正为产业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对郑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专项支持,争取更多大的电子信息企业、大型科研机构落户郑州;三是要全力打造拳头产品和领军企业,进一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在于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而不仅仅是量的累加,更不是低水平的产业群集聚。

此次郑州行,周立伟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很多项目和产品印象深刻,表示愿竭尽全力为我市发展服务,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打造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之都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

“河南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蔡鹤皋来说,河南、郑州近年来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谓“惊艳”。

蔡鹤皋说,在河南的几天里,他一直对中部地区企业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开始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感到震撼。

“河南有丰厚的资源,有很好的人力资源支撑,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蔡鹤皋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信息化,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用创新的技术来打造中国品牌。河南企业应一如既往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发展河南本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打造出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之都。

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专家,蔡鹤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在谈到与河南的合作时,他特别表示出与部分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国内机器人批量生产尚处于空白,中国智能机器人设计开发巨头还没有诞生,希望河南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国内机器人的行业龙头。”他对河南提出了由衷的建议和希望。

本报记者 覃岩峰

做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规划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

“郑州提出要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对我市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口号十分肯定,通过调研,他相信,“一个数字化的郑州,一定能实现”。

要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徐德民认为,要靠产业转移,靠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的电子信息企业,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从发展模式来看,要注意规模效益,实现软件企业间的整合以及与其他行业企业的联盟,形成几个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徐德民重点提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规划问题。他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端、中端研发人才和一线产业工人,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和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的人才规划。他建议,高端研发人才,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需求数量相对较少,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对于中端研发人才,可以采取引进一部分的办法,更多则要靠本地区培养,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一线产业人才,更需要由本地培养,这就需要注重相关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抓好循环经济提高能源效率

——访清华大学教授胡山鹰

“我知道河南有180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发展可以使资源更有效利用,这正是现代工业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教授胡山鹰说,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一点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降低能耗,这样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也就能随之逐步得到解决。

河南在产业集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要把污染集中治理好,尤其是重化工产业。河南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要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胡山鹰表示,此次院士专家考察组来河南参观,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河南的循环经济工作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提出,将从试点向全面示范升级,实施‘十百千’行动,即建设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战略地位。”胡山鹰建议,“十二五”期间,河南要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把河南的资源用好,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座谈会上,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两院院士王越,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清华大学教授胡山鹰等7位专家分别围绕文化理念的培育、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集聚、人力资源开发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胡凌云、王树国等工信部部属高校负责人围绕加强战略合作,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了精彩发言。

【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杨凌 陈学桦 本报记者 覃岩峰  编辑: 徐珂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