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文艺界人士谈六中全会精神:坚守中国电影文化身份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11 15:24:00   来源:文艺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日前,中国影协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分别召开座谈会,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国电影创作和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电影界人士进行了热烈地探讨。

  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电影界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电影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以深刻的思考书写时代精神,以民族化的表达方式铸就电影的文化品格,用鲜活的艺术形象传达电影的审美蕴涵。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希望中国电影人能保持艺术的虔诚之心,脚踏实地,克服浮躁的功利心态,从尊重电影艺术的创作本体做起,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表演艺术家杨在葆认为,金钱不应成为衡量中国电影的惟一标准。数量不能代表质量,市场票房不能成为指挥棒,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有思想内涵、文化品质、艺术含量作品的支撑。演员娜仁花结合自己在电影《额吉》中的创作体会,认为电影人应该有执著于艺术的奉献精神。现在很多人在追求物质和享受,对精神和理想的东西有所忽略。中国电影不能迷失在娱乐化的大潮中,应努力张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达精神理想和信仰追求,传播大爱和无私。

  谈及中国电影如何确立自身文化品格,如何“走出去”进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中国电影应努力构建和谐价值体系,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精神,用这种精神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针对近年来中国电影出现的不顾中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片面追求好莱坞大制作、大明星,对好莱坞电影顶礼膜拜的现象,她认为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是“西方化”,而是要在“向外看”的过程中学会吸收、借鉴、融合,要在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民族品格的基础上创新,而不能本末倒置。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繁荣电影创作,基础在于剧本。剧本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都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在中国作家杂志社举行的电影剧本研讨会上,编剧王兴东指出,文学形象是电影产业的核心能源,是这个支柱性产业的核心支柱。当前,我们对剧本原创和首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不够,这是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的。电影的精品出自剧本的精品,剧本的精品出自剧作家的精英。集结人才,造就大家,有大手笔才能出大作品,有大作品才能大发展大繁荣。编剧王朝柱认为,应该积极扶植弘扬主流精神、主流意识的电影,要树立信仰、彰显正气;编剧的脊梁骨不能太软,不能一味跟着市场和资本走,编剧的创造性、剧本的文学性应该切实得到尊重。

  党中央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高到全局和战略高度,这无疑给文艺工作者、电影编剧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历史平台。编剧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编剧应该做好文化自觉的精神准备,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把握中国电影的文化方向,撑起精神的蓝天,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坚守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文化追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标准;要有创作精品的意识和建设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想。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电影不仅应当自觉地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应当在其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充当其醒目的路标或里程碑。正由于如此,电影在当前尤其需要苦练内功,切实拿出足以感人又具备艺术与文化品格的作品来。

  (徐  健)

【 作者:张中江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