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武汉"加减法"巧用闲置校产 学农基地变成"菜篮子"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9 16:1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绿油油的油麦菜、绿中带红的红菜薹、长势正旺的大白菜……这些原本在大棚里种植的蔬菜,现如今,都可以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保福小学的“劳动实践蔬菜副食基地”里看到。“这是我们盘活农村闲置校产的新举措。”该乡教育干事陈阳林说,这里曾是学校的一片闲置地,现在不仅变成了学校的5亩学农基地,也成了改善学生营养的“菜篮子”。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置和安排农村闲置校产,成了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要让闲置校产首先姓‘教’。”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说,我们要确保农村闲置校产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国有教育资产流失。

  学农基地变成“菜篮子”

  保福小学是江夏区的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在校生167人。该校校长徐正忠告诉记者,保福小学以前是当地的保福中学,后来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当地教育部门进行调整后,改设为小学。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的土地取得方式不一,投资渠道多样,其中大部分是村集体所有,学校情况较为复杂,产权不明晰。保福小学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该区教育局一位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的“劳动实践蔬菜副食基地”以前是一块荒地,无人看管,于是,该校经过修缮整理后变为学校的学农基地,其中还有一口池塘。后来,当地村民们认为这属于集体财产,向学校讨要。

  其实,遭遇这样尴尬经历的,不仅是原保福中学。由于学龄儿童的减少,不少学校的闲置校产,有的已被镇、村干部低价处理,一卖了之;有的任凭风吹雨淋,无人问津,残破不堪;有的则被附近村民租用、占用、蚕食,操场变成了养鸡场,教室变成了养猪场。

  为了明晰产权,2006年,武汉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资产处置意见,特别把校园内外长期规划学校管理并已形成自然权属的学农基地、山林、水池、花草树木等资产,也划归为教育资产。

  “这样就明晰了产权,避免了教育资产流失,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该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汪继芳说。

  江夏区结合市政府指导意见和区情,由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处置该区农村中小学闲置教育资产管理意见和办法,对区内闲置中小学教育资产处置原则、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几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发展的闲置校产处置问题有了明确依据。

  江夏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国土资源、房产、国资、发展改革委和各乡镇街一把手为成员的闲置教育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使闲置校产处置的力度得以加大。保福小学的这5亩蔬菜基地,就是在区教育局、山坡乡政府的大力协调之下,划归学校作为学生学农基地的。

  江夏区在积极向区乡两级政府争取闲置校园、校舍所有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土地和校舍资源,开辟寄宿制学校蔬菜和劳动实践基地。据最新统计,全区共有12所寄宿制学校利用闲置校园或争取原教育用地150亩,建成蔬菜基地,既保证了空闲校园资产保值,不流失,又解决了基地建设用地需求,降低了基地建设成本;同时,既保证了学生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 作者:肖媛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