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美环保专家释疑北京空气监测数据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8 09:24:36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10月31日,鸽子在大雾中飞行。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10月31日,京城电力工作人员在大雾中安装电线。当日,北京持续大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较低。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0月属秋冬转化季节,北京市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极易发生大雾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静风、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积累,空气质量变差。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张淼淼)“在美国,政府监测了所有污染物,公众也不相信,民间环保组织即使只监测了一种污染物,公众也相信它们,所以政府只能不断地公布更加详细的监测结果。”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前主席凯瑟琳·威瑟斯蓬女士在北京环保部门与技术人员座谈时表示,她在任职期间,也常常会遭遇类似北京环保部门最近经历的民众质疑。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底,北京连续4天大雾弥漫,有多位网民发微博指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部分网民由此质疑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的科学性。

    “中国大使馆没有在美国自己监测空气质量,我们或许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但也常常有人发微博质疑加州的空气很糟。”威瑟斯蓬说,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找到这个博主,查看他所在的位置,并将环保部门的标准仪器拿到那个位置进行测试,对比数据。“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些污染源,错过了某个峰值。”

    美国康州环保局前任空气质量总管克里斯·詹姆斯说,按照美国标准,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判断将根据24小时PM2.5的浓度做出评价,单一小时浓度没有评判意义。

    而此前被中国民众多番引用的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均为PM2.5小时浓度,是以单一小时为依据的。据记者了解,美国驻京大使馆自己建立的空气质量观察站,每小时更新一次空气质量实时浓度,其主要监测PM2.5,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而北京环保部门主要监测PM10,即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民众之所以会感觉美国大使馆的数据更接近自身感受,主要原因就在于细粒子PM2.5。“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超标,人们通常感觉不到,但当细小颗粒物大量增加时,人们会很明显发现能见度降低,用大家的话说,天脏乎乎的。”

    据记者了解,不仅京津冀地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权威部门给出的空气质量数据和中国公众的直观感受也存在差异,相关质疑报道时有见诸报端。

    “研究表示,PM2.5和霾的相关性较高,PM2.5的超标指数将会和老百姓的感受更为一致。”王跃思告诉记者,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监测发现,10月29、30、31日,北京雾霾严重的三天,空气中细粒子PM2.5的比重占到PM10的58%到61%,11月2日北京的能见度及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此时PM2.5的比重下降到40%。

    事实上,近些年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各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出现变化。虽然目前在中、小城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仍然是大气防治的主要矛盾,但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灰霾则成为更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和空气质量数据会“打架”?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说,“其中的差异就是PM2.5造成的。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当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中细小颗粒物增加,导致能见度降低时,人们感受空气受污染的感觉就会很强烈。”

【 作者:杨倩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