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食品安全事件升温 保障食品安全应立法执行二合一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8 09:14:00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2010年11月11日,本报七周年特刊里曾提出这样的叩问:“毒豇豆、地沟油事件2011年还会上演吗?”。一年过去,我们遗憾地发现,在2011年这样的追问还添加了瘦肉精、牛肉膏、膨大剂、硫磺姜、染色馒头、回锅面包、漂白豆芽、香精包子、假蜂蜜、“勾兑食品”、含菌水饺等等内容。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升温,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目前,各国食品监管思路一般是通过“惩前”来“毙后”。这种救火式处理方式往往是事发后被动反应,而通过立法、实施、执行及科普健康教育,来致力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安全风险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是问题核心。

  ■ 2011大事刻度

  9月 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团伙生产销售地沟油100多吨,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地沟油流向消费者的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由于缺少监管和相关认定标准,地沟油目前无法进行有效认定,而全民出招来鉴别地沟油也成为一时热潮。

  7月19日 本报报道,由某食品安全科普组织送检八家蜂蜜品牌样品至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比了欧盟、日本等国家蜂蜜标准后,共检测SM-R大米糖浆检测、β-呋喃果糖苷酶检测、碳六项检测、TLC检测四项真实性检测;氯霉素、甲硝唑、硝基呋喃、四环素族四项安全性检测8项内容。按排除法检测出其中有三个样本在SM-R检测中结果呈阳性,证明其中掺入大米糖浆,并非纯正蜂蜜。

  7月25日 味千拉面被网友举报“勾兑汤料”。

  7月29日 肯德基爆出“勾兑豆浆”事件。

  8月初 “95%山西陈醋都是醋精勾兑的”的新闻令公众哗然,紧接着,酱油又爆出类似新闻。企业以勾兑冒充鲜榨、陈酿。勾兑再加上“化学物质”、“含有致癌物”等词语,又一次挑战了国人对食品安全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 2012深度预测

  从单纯关心食品安全到同等重视食品营养

  11月2日,卫生部刚刚发布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这是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强制标识内容。这个标准将在2013年强制性执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化学室主任杨月欣表示,这将彻底改变国家层面上不重视营养的问题。改变人们只注意急诊室里发生的事情,而忽视慢性病形成的状况。而相关的特殊膳食食品规定、普通食品规定都将相继出台。

  改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

  之前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问题,以及更早一点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事件给公众带来的巨大恐慌,对奶业及相关婴幼儿食品生产进行限制性条款是当务之急。国家修改了所有乳业相关的标准,包括乳品的婴幼儿标准、配方奶的标准和断乳食品的标准。

  婴幼儿食品在严格标准的同时,也会一并对相关执行的企业,做出进一步规范。比如将对300多家国内婴幼儿食品企业进行整改,减少一些不合格的中小企业,减到100多家。加大婴幼儿食品标准的执行力度。

  “健”字号准入门槛抬高

  药监局近日对发布的保健食品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中保健食品的功能进行调整,将保健食品功能原来的27项减少到18项,一方面取消了一些应用性比较少、社会需求少的功能,另一方面保健食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彻底的修改和完善,将进一步提高保健食品注册的门槛和管理规定。

  ■ 热点问答

  蜂蜜国标在不能检测真假的情况下是否具有公信力?在标准执行时监管的执行力方面如何落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贾健斌:关于法规标准这块,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光常,当时被媒体曝光后,最后是被台湾判刑的。而内地的马悦凌、张悟本等人,都是受媒体监督,而无法律给予制裁。消费者也不相信科学家,而一般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和相关法规的制定,都是经过专家呼吁、媒体报道后,引起政府关注的模式。

  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绝大多数的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成分,都是在一定剂量下安全,高剂量下出现危害。还有一些食物成分,对一部分人有害,比如花生、牛奶、鸡蛋等各种过敏原。对于这些情况,法律所做的就是,保证公众知道他们所买的食物中含有的成分。至于是否愿意接受这些成分,就交给消费者自己选择。除了食品成分本身的“安全”与“有害”不是黑白分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法律与管理,都只能基于已知信息。科学研究与法律监管,都无法为人们提供“绝对安全”的食物。科学的价值,在于找出食物在“安全——有害”坐标上的位置;法律的作用,则是保证消费者得到正确可靠的信息。

  地沟油是否能建立相关的检测标准?建立这样的标准是食品安全的进步或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的承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最重要的是,关于地沟油的准确概念没有,所以也没有检测标准。地沟油不一定是从地沟里捞出来的概念,过度加热、长时间加热的油是有害的。而兑了一定比例的废油如何检测?这样检测太复杂、成本太高、很为难。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监管效率都很不够。所以,专家们都建议,应该从源头上治理,在地沟油重新上餐桌之前把事情搞好。我认为不光是地沟油,还有餐桌上的各种吃剩的垃圾,都应该有相关法规对此进行明确管理。

  去年年底,我问过您对地沟油的看法,您说地沟油问题是媒体的夸大,今年您还这样认为吗?

  陈君石:我认为地沟油事件是有发展的,但现在对地沟油仍然是有夸大,像有些媒体说的每到外面餐馆吃十顿饭就有一顿是地沟油。

  勾兑食品的本质是诚信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何监管?

  陈君石:媒体所称的勾兑食品事件是诚信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是两回事,将许多消费者担心的食品新闻,被笼统当做食品安全事件,是媒体和公众的误解。不能讲所有不当行为都套在食品安全的范围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对消费者造成了危害。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证据,则是不成立的。

  云无心:勾兑食品本身是商业营销中的诚信和消费者知情的问题。酿制产品的风味与配制产品不同,人们相信它们更好,这无可厚非。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卖给他们的,就必须是他们想要的产品。这与安全无关,也与营养无关,就是知情和选择的问题。勾兑醋和酿制酱油,只要是合格产品,也没有安全性的问题。如果能够实现足够的调味功能,又不需要那么高昂的价格,自然会有愿意接受的消费者来购买。更实在点,这涉及的是虚假标注的诚信问题。为了卖高价而宣称酿制产品,应受到惩处。不过,为了反对虚假标注,就炒作它们的危害,也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潘波

【 作者:张艳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